9月29日,第十二屆國際馬戲論壇在石家莊舉辦。本屆吳橋雜技節部分評委、雜技界專家學者、各代表團領隊等中外嘉賓,相聚線上線下,圍繞后疫情時代世界雜技如何發展進行研討,探索國際馬戲發展之路。
后疫情時代,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存在,還是消失?散點開花,還是抱團取暖?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對于雜技表演藝術家而言,這是生死存亡之際。”9月29日上午,石家莊碧空萬里,秋風習習。遠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選角總監帕維爾·科托夫,卻無緣得見這迷人的秋景,表演藝術產業受到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令他深感憂慮。
“面對疫情,澳大利亞馬戲團已經處于大蕭條以來最艱難的時刻。”澳大利亞國際馬戲節總監詹思敏·斯特拉佳,用鮮活的圖片和詳實的數據介紹了她所了解的情況:布羅菲兄弟馬戲團、韋伯馬戲團和恩羅尼斯馬戲團已停業近兩年;芝麻街馬戲團和哈德遜馬戲團無法巡回演出;有些馬戲團因滯留而被迫一直支付租金,不得不變賣資產來維持生計,甚至賣掉了演出用的卡車、馬戲帳篷……
后疫情時代,世界雜技路在何方?
如今,世界雜技界正在奮力突圍自救,各國的行業組織和政府也都在設法幫扶,探索新措施——
加拿大國際頂級的太陽馬戲團受到疫情重創,魁北克省承諾提供2億加元貸款予以支持;匈牙利支持線上演出,即使沒有現場觀眾,演出也可獲得報酬;澳大利亞的OZ馬戲團,開放了世界級的馬戲中心和資源,政府對此予以支持,還設立了五項獎金,以獎勵藝術家創作新節目;小丑布魯夫,自創“與布魯夫共進下午茶”節目,向觀眾直播對藝術家的采訪;德國王冠馬戲團將訓練基地變成動物園……
“歐洲有一個支持馬戲藝術的系統,但并非所有馬戲團都能從中受益。較多現代馬戲公司能成功申請資金援助,而傳統或古典馬戲團幾乎沒有獲得過資助。”保加利亞斯蒂凡尼藝術公司藝術總監瓦尼塔·斯蒂凡諾娃呼吁人們重視傳統馬戲的生存困境。
“既要自救,也需幫扶。”論壇上,許多國外專家指出,后疫情時代各國應為恢復和發展馬戲產業采取積極措施,從資金和政策層面支持馬戲的復蘇,對設備、機器、物資現代化進行新投資;向獨立藝術家提供無息貸款;為馬戲藝術的高級工作人員如導演、編導、藝術經理等提供培訓……
尋求突圍之路,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在場,還是虛擬?回歸,還是業態轉移?
“世界各國雜技團體生存現狀千差萬別,一些地方漸漸恢復疫情前的常態,另一些地方仍然深陷泥潭,怎么辦?”美國火鳥藝術制作公司總裁皮特·杜賓斯基說。
這是一個無法逃避必須直面的難題。即便恢復常態,疫情也已深深影響到雜技行業各個層面。但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與千年來雜技演出的“在場性”不同,在尋求脫困之中,互聯網的運用產生了極具顛覆性的影響。
“疫情倒逼之下,全球雜技界積極尋求突圍之路,涌現出許多貌似過渡性實則極具變革性的機會。”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河北省政協副主席邊發吉說,當前,傳統雜技行業紛紛試水線上直播等新業態,線上演藝領域得到爆發式發展。力求真實感的線上演出直播、云藝術節,和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虛擬演藝,都為雜技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有的‘重現過去’,即藝術家和公司將視頻上傳到平臺,展示過去的作品。例如,太陽馬戲團推出了CirqueConnect項目,在四個月內,每周提供60分鐘各場劇目中最佳表演的免費觀賞。”帕維爾·科托夫介紹,有的“關注當下”,在線上推出與疫情相關的雜技表演及其他藝術作品;有的“數字發行”,即并不以現場觀眾為目標群體創作,而是關注于未來多途徑發行。
世界雜壇多種多樣的嘗試,都和互聯網密切相關。
“然而,世界各地的實踐證明,‘線上’不是簡單地把劇場錄制的演出光盤搬到云端,而是以藝術為頂層設計、科技為輔助,促進觀眾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邊發吉認為,后疫情時代觀眾選擇“線上”,其實對“在場性”提出更高要求。“線上”,意味著要有等同于劇場的“一鏡到底”的流暢,要符合多視角觀感,這對高速網絡和視頻編輯等提出了極高要求,否則就談不上吸引流量、可持續發展。
線上異軍突起,但線下仍是根本。“雜技藝術,魅力就在于無可替代的現場感、沉浸感、互動性。”吳橋雜技家協會主席于金生等人表示,雜技雖逐步演變為劇場形式,卻從未改變演員與觀眾的雙向交流,其本質特征就是真實立體、身臨其境、有效互動。這種真實體驗和氛圍是不可替代的。
線上打開新窗,線下敞開大門。“有一件事我們十分肯定——我們從未懷疑現場表演及活動產業在疫情之后會以更強大的姿態重啟,我們必須為之做好準備。”論壇嘉賓們表示,隨著全球疫情的逐漸常態化,后疫情時代亟需把握好線上線下的關系,推動雜技產業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打造精品力作,培育核心競爭力
世界已悄悄改變,世界又從未改變。
“其實,我們還需要反過頭來審視,尋找一些我們在謀求發展中,值得關注和把握的根本性問題,譬如內容為王。”中國雜技家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尹力說。
在疫情影響下,藝術行業在承受沖擊的同時,社會大眾對藝術的主動需求卻是上升的。因此,需要認真思考,觀眾走進雜技劇場和馬戲大篷去看雜技的目的是什么?
“要研究觀眾心理。以往,我們總是從作品角度來創作和運營,如今,我們更需要從觀眾精神和心理需求角度來重組藝術創作、呈現和傳播方式。”尹力說。
“文藝院團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產品上,后疫情時代唯有打磨優質產品,才能贏得未來。”重慶雜技藝術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濤說。“要為受疫情影響的廣大觀眾和雜技愛好者們提供大量優秀的雜技節目,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省文旅廳副廳長王榮麗說。
對此,與會嘉賓普遍認同。后疫情時代的藝術創造,突出特點是個體創造力的激發和全民性的參與,需要“量”,更需要“質”。近兩年來,國內雜技節目、雜技劇出現了一些嘗試表達抗疫主題的作品,對雜技藝術開拓敘事語言、走進現實創作意義非凡。
“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的創作,并投入時間進行精品創作嘗試,創造高質量劇目,嘗試與編舞、作曲家、設計師等新的合作,提升表演技巧,打造更優秀的節目。”帕維爾·科托夫等人表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