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獎獲得者講述粵劇的“破圈”之路

2021-09-06 14:23:04    來源: 長江日報    

今年5月,一部戲曲電影火了。將粵劇搬上大銀幕,交響樂與計算機動畫技術融合,讓《白蛇傳·情》“出圈”了。9月,“生命花開 曾小敏粵劇藝術作品全國巡演”將在武漢劇院上演,在舞臺上一展粵劇傳統又創新、開放而包容的魅力。5日,曾小敏在排練間隙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講述粵劇的“破圈”之路。

作為廣東粵劇院院長,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專攻閨門旦、刀馬旦、花旦行當,文武兼長,扮相俊麗端莊,唱腔圓潤委婉,表演細膩。而在《白蛇傳·情》中,觀眾津津樂道于“柔中帶剛的水袖”“像一縷清風一波流水一樣騰空而起”,也頻頻點贊“水墨特效的絕美視覺”“交響樂的感情渲染”。曾小敏高興地發現,“電影上映后,我們的每場演出里,總有觀眾從全國各地趕來。對戲曲來說,好的劇目好的內容很重要,好的推廣方式也很重要。”

但粵劇的“破格”和“出圈”其實還要更早一些,曾小敏說道:“開放、包容一直是粵劇的特色,它是最早引入西洋樂器的劇種,經常會有與交響樂、民樂的結合。而且粵劇的創新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從老一輩的紅線女老師開始就一直在創新,我們的勇氣就繼承于此。”而在此前數年,舞臺版《白蛇傳·情》已經開始使用交響樂,粵劇新創劇目也已出了不少“爆款”。

此次來漢巡演,曾小敏將攜廣東粵劇院眾多粵劇表演藝術家,于6日上演由廣東粵劇院、湖北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我是曾小敏——“劇·說”交響演唱會》,于8日帶來現代粵劇《紅頭巾》。曾小敏說:“武漢素有‘戲碼頭’之稱,粵劇與武漢也緣分很深。這是粵劇第四次來武漢,也是我第二次來武漢。”早在1952年,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文覺非、呂玉郎、郎筠玉等帶著粵劇到武漢參加中南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1987年,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以“獨唱會”部分節目參加在武漢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中南)演出,大受好評。2017年10月,曾小敏帶領的廣東粵劇院到武漢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演出粵劇《白蛇傳·情》,將粵劇的青春、清新氣息吹至武漢。

為了6日、8日的演出,曾小敏早早來漢與湖北交響樂團一起排練、磨合。她說:“再次來到武漢,感情不變,感動不同了。我們感動于這座城市舉世矚目的生命力,感動于這里欣欣向榮的活力和美好。希望能運用新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當代表達,暢想大時代,致敬所有的觀眾,期待和見證時代奇跡。”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