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邁克爾·法拉第制成歷史上第一臺電動機模型,此后兩百年,信息革命與網絡革命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近日,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和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辦、北京時代睿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光電之跡——信息科技先驅手跡展”開幕,共展出49位信息技術發展史代表性人物的信札、手稿、簽名本、便條、簽名照等,觀眾們可以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些曾出現在教科書中的著名科學家的手跡。
信息技術發展史
走進“光電之跡”展覽,目光首先會被一張巨大的人物譜系圖所吸引。
法拉第、約瑟夫·亨利、摩爾斯、貝爾、馬可尼、愛迪生、盧米埃爾兄弟、香農、肖克利、楚澤、海蒂·拉瑪、基爾比、馬丁·庫帕、溫頓·瑟夫、比爾·蓋茨、伯納斯·李……一眾先驅曾用創造力和行動力點亮信息之光,他們的科技發明依然影響至今。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時代,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每天手機拿出來就是一些微信的提醒,一些新到的郵件,我就想信息時代怎么造成的?我們不可能繞過一些創造性的,還有執行力的一些人物。”聯合策展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博士后劉年凱說。
聯合策展人、名人手跡收藏家、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程昊介紹,這次展覽共展出10類手跡載體總計49件藏品,其中不乏股票憑證、采訪提綱、備忘錄等罕見題材,且大多為國內首次亮相。入圍展覽的49位先驅中,有4位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位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本次展覽聚焦第四、五次信息革命中重要里程碑事件和關鍵性人物的背景故事,并在科學家生活的年代中,融入社會因素的推動作用,方便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這些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誕生背景。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館長車志紅談及展覽時說,“其實讓孩子們包括讓市民們,應該大家知道科技是怎么來的,奠基人是誰,他們的發展的脈絡是什么,這樣對大家學習,認清未來的方向是很有幫助的。”
“見字見物如見人”
本次展覽通過時間軸將近代以來光電領域的發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美國“電報之父”摩爾斯到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第二部分為香農時代。
開幕式現場,“西元收藏”將展覽的一件重磅級展品——克勞德·香農親筆簽名的個人藏書、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44年出版的《個人及其社會:原始社會組織的心理動力學》捐贈給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
跟隨展覽的時間線,觀眾可以看到兩百年間的時代巨變:貝爾發明了電話,使千里之外的即時通信成為可能;馬可尼擺脫了電線的藩籬,利用空中無處不在的電磁波,揭開了無線通訊的大幕;愛迪生的留聲機使聲音得以保留,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讓歷史變得鮮活……
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劉潮介紹,本次展覽匯集信息技術發展史180年里程碑式事件和49位標志性先驅人物,基于行業沿革、人物經歷和藏品故事的脈絡展開記述,而手跡作為反映私歷史的物證,對正史的生動補充作用不容忽視。
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電子工程系教授黃翊東看過展覽后表示,“像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摩爾斯電碼、馬可尼做的第一個無線傳輸實驗,在展覽中都有表現。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人類社會。這些先驅都是電子信息歷史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展覽的內容已經超出了簡單的手跡展,實際上是一個電子信息發展史的縮影。”
展覽現場除了科技先驅的手跡,還有一些做實驗的設備樣機。黃翊東說,在展廳里看到少年時期崇拜偶像的手寫真跡,內心十分激動。“特別震撼,見字見物如見人,有一種穿越歷史直面偉人的神圣感覺!”
名人手跡里的“溫度”
不同于傳統的器物類展示,在“光電之跡”展覽中,許多名人手跡的藏品都是首次亮相。展覽視覺統籌、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劉潮以“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的手跡舉例,1926年愛迪生的蓄電池公司的一份會議紀要中,在愛迪生飄逸的署名下,大家還發現了他兒子查爾斯·愛迪生的簽名。
多年后,查爾斯·愛迪生接班成為公司的新董事長,在后期的會議紀要中,他的簽名就會位于第一行,而父親已退居其后,手跡的背后,體現的是兩代人的傳承。
在這些信件、備忘錄中,還記錄著科學家們對于科技和未來的人文思考。1930年,法國攝影家、發明家、“照片傳真機”發明人愛德華·貝蘭在備忘錄里寫道:“昨天的不可能很可能會在明天成為可能,但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幸福嗎?這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而在一些手跡中,還記錄了科學家們的日常瑣事與生活。比如“埃菲爾鐵塔”設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曾與醫生交流化驗報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創始人大衛·沙諾夫還向一位列車長寫信道謝,“我現在感覺和今早一樣好,特別是在你的火車上睡了一晚。向你的路和你的服務致敬!”。
“我們可能去看一個科學的展覽,會注意一些科學的發明,但是我們從這些手跡里面能看到科學家們作為一個人的情緒、溫度。”劉年凱說。
“手跡,實際上是一個正在消失的信息形態,特別是紙質載體。”聯合策展人、名人手跡收藏家、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程昊表示,當前,電報、電話等古老的科技成果依然應用在工作生活中,但紙質載體的手跡卻隨著人類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慢慢消亡。
據悉,“光電之跡——信息科技先驅手跡展”將展出至8月31日。(記者 任思雨)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