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頻轉型之作《以鳥獸之名》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2021-05-14 08:50: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實力派青年作家孫頻攜轉型之作山林系列作品《以鳥獸之名》12日在北京面世。新書發布會現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李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梁鴻與孫頻一起暢談,大家紛紛肯定了孫頻的創作才能。

《以鳥獸之名》是一部具有《桃花源記》遺風的作品:“我”從現代化的都市中返回,卻在故鄉陽關山上一再迷失。曾經裝載著盎然生機的木材廠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廢棄的江南園林開發項目。園林中,還有堅持不肯退讓土地的兩兄弟,照舊在園林中播種自己的莜麥。山上的舊村莊跟這個園林一樣,人稀少,無論是人還是物,都凋敝得像個荒原。故鄉面目全非,似乎成了眼前這些仿品后面的真實影子。然而,故鄉的桃花開起來,燦爛依舊,山水蜿蜒曲折的線路還與記憶中吻合,田中柱的家中還張貼著“農民大學”的貼畫,就是老同事游小龍也依舊堅持說著他的普通話,在自己的辦公室中,經年累月思考著“什么才是理想人格”,以及究竟如何才能在貧賤的底子上,長出高貴的靈魂。

穿行在這時間的罅隙里,迷失是唯一的體驗。新世界里的時間似乎來過,又似乎將這里徹底遺忘。“我”于是開始了一連串的探尋:當初建造園林的田利生是誰,而今又在哪里?游小龍到底知道不知道殺人犯的行蹤?父親為何臨終交代,要“我”回一趟老家磁窯?老元一屋子的文物器皿,究竟是哪里來的?“我”又將在哪里遇見那個七歲的自己,一切都還能重新開始?我是應當就此隱居在故鄉豐茂的山河里,還是下山去到人群中,繼續拼一拼那聲名顯赫的事業?就像《桃花源記》的結尾一樣,既往不可追,未來無以期,《以鳥獸之名》也注定是無解的。

李洱談到,《以鳥獸之名》處理的主題非常復雜,有兩個故鄉的概念。游小龍這個角色是非常鮮明、豐富,是當代作品里面比較少見的人物形象,他身上有很多討論的空間,揭示了很多很多問題。比如,游小龍的雙胞胎弟弟沒法上學,他上學了。這觸及了每個中國人生下來身上都有的一種原罪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中國很貧窮,這種情況下,一個家族往往要供一個孩子上學,這個孩子長大之后必須回報家族、回報家庭,但個體和集體之間是有強烈的沖突的。所以每個讀書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他天生置身于兩種罪之間。

梁鴻談到了孫頻這幾年創作的變化和掘進:“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很大反響。孫頻的創作之路越來越寬闊。《以鳥獸之名》中她在努力把人的歷史建構起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縱橫軸,這個軸會帶動孫頻的小說往下走得更多。孫頻的小說元素越來越風俗,已經成為某一個世界的象征。”

孫頻也談到了自己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這個時代正變得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快速,所有人都在追求更文明的、更物質化的、更快捷的,起碼能代表當代文明的一些東西,大家都在追求這個。但是我覺得,就是因為在這樣一個社會趨勢下,才一定會有人逆行,才一定有人背道而馳選擇反方向,向那些古老的、蠻荒的、寂靜的地方去尋找、去寫作。我這本書選擇的就是這樣一個方向,我是逆行的,是往回走的。我這么做的原因是,我試圖與那些最古老的東西,比如五千年前的村莊,新石器時代留下的那些文物,商周時代的古玉等等,與最古老的時間痕跡發生一些連接,在這個過程中,看能不能找到關于人的新的發現。”

《以鳥獸之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新書受到了李敬澤、余華、格非、畢飛宇等眾多知名作家與評論家的一致推薦!余華評價說:“孫頻是不可估量的,她的想象力不是飄揚的,是生長的,同時她擁有令人贊嘆的敘述能力。”

作為青年作家中的實力派,幾年來,孫頻的創作持續而且穩定,每一篇作品都在扎實的建構中,傳遞一種掘進的氣象。新作《以鳥獸之名》延續了“孫頻式”的神秘、冷艷之風,同時,又綻露出一種遼闊和溫暖。它證實了孫頻小說創作的新探索:一種向內的孤絕和緊張,開始向往拓展為寬容和悲憫。 (記者 應妮)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