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月餅”長啥樣?啥時候才出現的?

2020-09-24 14:33:56    來源:中國婦女報    

有許多人討論兒時“月餅的味道”,更好奇千百年前古人吃的月餅是什么樣子。民俗專家王娟表示,古代月餅分很多種,有專門用來祭祀的,比較大;那種家里人自己吃的月餅就比較小,具體形狀并不統一。

月餅啥時候才出現?有一種傳說稱,人們在古代中秋時要祭拜月神,月餅的起源便與此有關。殷周時期有一種“太師餅”,有傳言說是月餅的雛形,這種餅邊緣薄中心厚,沒有餡料,與現在的月餅相去甚遠。

北宋年間,皇家過中秋節時喜歡吃一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外形圓圓的。蘇東坡也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出現了“月餅”一詞,但只是個名字。這種食物“四時皆有”,并不是中秋節的特定食品,做法比較普通,《武林舊事》中將“月餅”歸入“蒸作從食”一類。

“實際上,漢代才有胡餅一說,唐宋時期有很多餅,但大多跟月餅沒什么關系,像湯餅,實際上就是面條。”王娟介紹,明代才有明確的中秋節吃的“月餅”一詞。

明清也有大號“超級月餅”。明代《帝京景物略》稱:“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而且,這個時候的月餅個頭也不小,“餅有徑二尺者”,堪稱彼時的“超級月餅”。

清代月餅的口感更好一些,花樣也多,制作手法很精細。比如,用香油和面制成的香油酥皮月餅;也有用精煉后的奶油和面制成的奶酥油月餅等。《燕京歲時記》載,當時的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十分精致。袁枚在《隨園食單》里還提到一種酥皮月餅,餡料有松仁、核桃仁、冰糖等,口味偏香甜。

月餅寄寓“團圓”之意。在明代,月餅即被賦予“團圓”的含義。從習俗上來看,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此時圓圓的月餅很像月亮,又是合家分吃,也就有了代表一家人團圓的寓意。

王娟認為,月餅出現的比較晚,中秋節吃月餅的儀式感比較新,但符合中國傳統中“闔家團圓”的觀念,象征意義明確,所以在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 (記者 明文)

關鍵詞: 月餅的味道 月餅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