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進入大學,很多同學告別了語文課,有人歡呼雀躍,有人略感惆悵,有人則因為選擇了中文專業而滿懷新的憧憬。歡呼者、惆悵者、憧憬者,這三類同學或許都未能理解“語文”的豐富含義。其實,“語文課”不僅是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掌握語言文字知識、培養漢語讀寫能力的一門課程,更是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提高人文素養的必要渠道。即使沒有了語文課,語文學習也應以經典研習的形式常伴左右,成為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語文課為經典閱讀打下了基礎。“語文”一詞中,“語”是“語言”,而“文”的含義則十分豐富:文字、文學、文化、文本,都可以稱作“文”。在歷史、政治課堂上,我們學習史實梗概和哲學觀點,但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會直接面對《史記》《莊子》的完整篇章以及科學家、哲學家的原創文字。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不僅要閱讀唐詩和《紅樓夢》,還要學習《論語》以及社會學名著《鄉土中國》。“語文課”承載了語言學習、文學欣賞、文化拓展等諸多功能,并且將一切功能的運轉都寄托于扎實可見的經典文本。
在大學校園中,中小學“語文課”所涉及的人文內容,被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藝術學、新聞傳播學以及其他各類專業所“瓜分”。有些高校專門開設了“大學語文”或“人文通識”課程,但它們的作用似乎只是短期的“人文零食”,難以提供持續的滋養。那么,就整個大學生活乃至未來人生而言,“語文課”應該以何種形式繼續存在呢?
答案或許是自主的經典閱讀。與日常閱讀相比,“語文課”的最大區別與優勢在于:它總是試圖從最小單位的語言點出發,由詞及句,由句及段,由段及篇,逐步實現對經典文本整體思想意旨的把握。此種文本細讀方法,如果以應試為目的,則難免陷入機械化;但如果以自主、自覺的思想探索為目的,則會成為理解經典的最佳方式。不妨將“語文課”的文本細讀精神帶入經典閱讀之中,既重視“語”的解讀,又追求“文”的廣度與深度,將語言型閱讀與思想型閱讀充分結合起來。
當必修的語文課變為自主的經典研習,語文課上習得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語文課的內涵也進一步拓展了。從一門由老師講授的課程到人生孜孜不倦的自覺追求,其中始終不變的是對經典的重視與不斷挖掘。
為什么是經典?首先,經典容納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以史為鑒”會讓我們找到認識現實的捷徑。我們常說的一個俗語叫“事后諸葛亮”,意味著事后回顧之時每個人都會變得聰明,而身臨其境時反而不易察覺真相。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借助歷史經驗的力量,讓自己隨時獲取“事后諸葛亮”的智慧呢?其次,經典往往傳遞出特定的思維方式。讀《荀子》會讓我們學會如何界定一個概念,而讀《莊子》則讓我們學會如何取消一個概念,這兩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最后,經典還包含精妙的表達系統。我們可以向蘇格拉底學習辯論術,向蘇東坡學習各類文體的寫法,向魯迅學習遣詞造句的入木三分。經驗,思維,加上寫作技巧,就會合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假以時日,或許還會升華為一個深刻的“思想者”。
啟功先生曾說:“一日不讀,一日不食。”對于“入學初識門庭”的大學生來說,筆者希望他們能擴充腹笥,把經典研習這門高品質的自修“語文課”,列入自己人生的“課程表”。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謝 琰)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