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中葉,世界上涌現(xiàn)了一批偉大的戲劇作家,英國出現(xiàn)了一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一部《哈姆雷特》讓萬人同悲;與之同時期的還有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一部《堂吉訶德》將騎士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國的戲曲大家自然也不遑多讓,一部極負盛名的《牡丹亭》將湯顯祖推到了戲曲界的最高地位,至今人人稱贊。
一、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驚人的相似
1959年,田漢到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作詩:
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
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生卒年幾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又同樣有著不守戲劇創(chuàng)作的清規(guī)戒律“毛病”。1964年,徐朔方先生在《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文當中指出:
雖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時代相同,但具體的戲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不同,前者依譜按律填寫詩句曲詞,后者則以話劇的開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筆,認為湯顯祖的創(chuàng)作空間與難度更大。
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兩次鉆研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聯(lián)系劇作家與中西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關(guān)系,指出湯顯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會,比起莎士比亞的伊麗莎白時代而言,要封閉落后得多,故而湯顯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麗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加難能可貴。
二、湯顯祖:滿腹經(jīng)綸而又無用武之地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一個名叫湯顯祖的孩童降臨人世,誰也沒有想到這位看著似乎并不起眼的孩童日后卻能有一番相當?shù)脑旎S捎跍@祖乃書香世家,不僅祖上四代出過滿腹經(jīng)綸的學(xué)者,就連他的母親也自幼熟讀詩書,因此,在這樣一種極具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也讓湯顯祖幼小的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5歲時進家塾讀書,12歲能詩,13歲從徐良傅學(xué)古文詞,14歲便補了縣諸生。21歲中了舉人。
以上所述,便是湯顯祖一生從求學(xué)到仕途的一番歷程。顯然,相較于同輩人湯顯祖的這段歷程可以說是極其平坦的,就拿21中舉來說,單憑這一點歷史上又有幾人能及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時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jīng)腐敗透頂,考試成了上層統(tǒng)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所謂“以才學(xué)論人”的時代已成為泡影。在這樣一種形勢之下,滿腹經(jīng)綸的湯顯祖便沒了用武之地,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guī)讉€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作陪襯。當他打聽到海內(nèi)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于湯顯祖和沈懋學(xué)等人,便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luò)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令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誘惑,沈懋學(xué)等人便隨即出賣了自己,中了高科。
但當這些誘惑擺在潔身自好的湯顯祖面前,他卻一無所動。
他雖然并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fēng)氣,因而先后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并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jié)果顯而易見,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quán)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
三、萬歷十一年,湯顯祖試圖的開始與終結(jié)
張居正死后,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湯顯祖入幕,但他都言辭拒絕了。
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34歲的湯顯祖才中了癸未科三甲第二百二十一名進士,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觀政,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便是七年。眾所周知,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陪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quán)力,形同虛設(shè),太常寺更是其中的閑職。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后就有諸如徐霖、姚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等名家。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xué)問,作書中蠹魚。曾人問他:
老博士何為嗜書?
答曰:
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
顯然,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于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萬歷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彈劾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饑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歷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
四、一腔熱血傾注戲曲,《牡丹亭》由此誕生
上疏貶官事件后,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注于戲曲創(chuàng)作之中。重情重義的湯顯祖始終將“情”與“志”緊密相聯(lián),并指出“萬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言情主題為核心開展戲曲創(chuàng)作。而湯顯祖與好友之間“夢生于情”、“情生于適”的友情互動帶給了他特別的感情體會,最終促使湯顯祖走上“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chuàng)作之路。
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xiāng)江西臨川縣的鄉(xiāng)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jīng)歷激起了他的創(chuàng)作感情。回鄉(xiāng)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的寫作。
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正如時人所言:
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沈德符語)
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作品也當數(shù)《牡丹亭》。傳聞湯顯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因入戲太深,在寫到杜麗娘相思成疾而亡故時,竟摔筆跑到園子里痛哭:“麗娘死了!”一連幾日,郁郁寡歡。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fēng)雅文士柳夢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歡。夢醒后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三年后,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于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xué)思考與世情體驗,而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tǒng)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情”有超越生死的力量,湯顯祖用超脫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手法,謳歌了“生而死,死而生”的愛情理想,而這一愛情理想正是人文主義精神的最佳詮釋。
該劇標志著明代傳奇發(fā)展的最高峰。《牡丹亭》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使其成為中國戲劇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一點從王驥德老先生所講的這番話當中也能間接得到印證:
可令前無作者,后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五、結(jié)語
毫無疑問,湯顯祖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贊《牡丹亭》。由于湯顯祖的影響,明末出現(xiàn)了一些刻意學(xué)習(xí)湯顯祖、追求文采的劇作家,如阮大鋮和孟稱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之說,實際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的存在跡象。
《牡丹亭》已經(jīng)上演了四百余年,湯顯祖娓娓描述的愛情故事,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尤其是那些情竇初開的青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數(shù)俞二娘(俞二姑)。用眼下的流行語來說,她是一位“超級粉絲”,與當今的追星族相比毫不遜色。
有一條為昆曲研究者奉若至寶的史料,記錄在明人張大復(fù)的《梅花草堂筆談》里:
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cè)。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
俞二娘在讀了《牡丹亭》以后,用蠅頭小楷在劇本間作了許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運也像杜麗娘一樣,終日郁郁寡歡,最后“斷腸而死”。臨終前從松開的纖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而且“飽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湯顯祖得知消息后,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
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yè),天下有心人。
參考資料:
湯顯祖:《牡丹亭•驚夢•皂羅袍》
《牡丹亭》“至情”主題與人文關(guān)懷等
熱門
聯(lián)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quán)所有 重播新聞網(wǎng)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