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答復政協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081號提案(《關于加快完善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韌性交通改善措施的提案》)。答復稱,近年來,廣州結合城市更新工作,持續提升交通韌性;下一步將優化常規公交出行方式,完善廣州市貨運通道布局、物流基礎設施。
結合老城區更新策略,強化交通微循環系統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市各職能部門、各區政府結合城市更新工作,多措并舉,提升廣州交通韌性。
(資料圖)
其中包括提升交通基本設施的本質安全。一方面,廣州印發了《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編制指引》《廣州市舊村全面改造項目涉及成片連片及異地平衡工作指引》等文件,引導各部門做好整體置換、局部疏通、分段拓寬、設施補充、停車空間挖潛等交通更新工作;另一方面,結合老城區更新策略,圍繞骨干道路建設,同步實施周邊次干路、支路建設,打通斷頭路,強化微循環系統,增加次、支路系統的連通性。據統計,2022年,共打通了云城西北延線等14條斷頭路,完成72個擁堵點位的治理。
同時,廣州優化和整合各類交通出行方式。答復提到,廣州按照構建“中心區以地鐵為主、公交為輔,外圍區以公交地鐵接駁組團式出行”的思路,結合推進軌道站點、公交站點TOD開發等工作,持續優化公交線網布局,促進軌道線網、公交線網融合發展,基本實現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全覆蓋。另外,市交通運輸等部門從出行需求、騎行停放設施承載能力等方面,優化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配額投放量,有效解決居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
并且,持續深入推進非機動車道建設工作。廣州根據“因地制宜”“一路一策”的原則,指導、督促各區在滿足相關規范標準車行道和人行道適宜寬度的前提下,對非機動車出行需求較大、具備改造提升條件的既有道路,通過機動車道瘦身、協調路內停車、結合建筑退線設置等措施分步有序地進行改造提升。據統計,2022年全市提升改造非機動車道547公里,新增78個路口的非機動車信號燈,優化完善路口標線274處,設置路口非機動車道接駁通道167個,安裝新型非機動車立體指示標識161個。
在交通安全方面,完善交通安全責任體系。與此同時,強化重點區域的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并且,完善應急體制機制以及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韌性交通面臨困難:公交行業里程客運量和單車客運量逐年下滑
同時,答復指出,韌性交通工作面臨一些主要困難及問題。其中包括,常規公交出行方式有待進一步優化。答復提到,受道路交通運行情況影響,常規公交通行時間可靠性不足(地鐵的全過程出行速度是公交的1.5倍以上)等問題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變化,且受電動自行車政策的調整,導致公交行業里程客運量和單車客運量逐年下滑。
并且,廣州市貨運通道布局、物流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具體來看,對外高速公路主通道存在交通瓶頸,機場周邊地區道路銜接、南沙港對外銜接、黃埔老港與城市交通之間的矛盾等道路系統問題制約了貨運效率;物流園區與交通樞紐、產業功能區布局銜接不夠、融合發展不足;缺少大型綜合城市物流配送基地,現狀物流園區多為自發形成,主要集中在白云、南沙及黃埔南部等區域,呈“大集聚、小分散”布局,遠離鐵路、港口樞紐和增城、黃埔北部制造基地。
提供精準、可靠、動態的公交服務
下一步將開展哪些工作?答復提出,下一步將優化常規公交出行方式。其中包括,加強大數據分析、交通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聚焦公交線網優化和運營排班調度的關鍵技術和算法研發,平衡公交系統效率最優和市民出行需求最合理,實現公交線路評價指標實時計算、公交線路方案動態優化及車輛運行調度方案智能排班和動態調度,為市民提供精準、可靠、動態的公交服務,滿足人民的公交美好出行愿望。
并且,完善廣州市貨運通道布局、物流基礎設施。具體來看,將推進落實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十四五”規劃,組織實施《廣州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三年實施方案(2022年—2024年)》。加快廣州航空樞紐、航運樞紐、公路樞紐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路貨運GPS、貨運量等數據的分析研究,強化交通樞紐、產業功能區布局銜接,鼓勵航司、船公司積極拓展國際航線,全面開展海、陸、空物流供應鏈穩鏈強鏈工作。并且推進區域路網快速互聯互通,加快推動南中高速、獅子洋通道、深中通道、魚珠隧道、會展西路過江隧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京港澳高速廣州至東莞段改擴建工程、沉香大橋、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二期)等項目的前期工作;計劃新開工黃埔至南沙東部快速通道(南沙段)、機場高速改擴建工程、京港澳高速清遠佛岡至廣州太和段改擴建工程等項目;力爭從埔高速(一期)、佛清從高速、南大干線(105國道至省婦幼醫院)等道路交通項目年底前通車,不斷完善和提升城市路網體系的服務功能。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盧夢謙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