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 “就業驛站”鋪就高質量就業路

2023-06-20 08:42:14    來源:大洋網    

剛剛揭牌不久的白云區鐘落潭鎮“就業驛站”,設立了“鄉村文化創意”靈活就業工坊,面向驛站周邊的村民、來穗人員、高校大學生等人群開展文化創意類項目的創業就業服務,建設文創產品手工制作零工市場;在荔灣區逢源街道就業驛站實踐基地,每天出品的咖啡來自通過技能培訓成功跟崗實習的視障咖啡師;人來人往的廣州南站就業驛站服務點,每天為南北客提供就業服務指引……

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途徑。廣州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加快推進就業驛站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就業服務,壯大就業服務隊伍,精準實施就業幫扶政策,務求探索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廣州路徑”。

今年,建設“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服務驛站工作已被納入廣州市十件民生實事。人社部門計劃在今年底前在全市建設176家以上“就業驛站”基層服務點。自2022年1月首家“就業驛站”在從化區鳳二村掛牌以來,就業驛站的建設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54家“就業驛站”。


(資料圖)

“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拓寬就業路

荔灣區逢源街道就業驛站實踐基地是一家小型咖啡店

燒水、稱好咖啡豆重量、溫熱濾杯、磨豆、倒咖啡粉、注水悶蒸……幾分鐘后,一杯手沖咖啡“出爐”。氤氳的咖啡香氣,彌漫在小店內外。制作手沖咖啡的是視障咖啡師阿敏,她在年初完成培訓,并在荔灣區逢源街道就業驛站實踐基地完成了跟崗實習,目前已正式走上崗位。

曾經,因為黃斑變性影響視力,加上要照顧小孩,阿敏找工作到處碰壁,只能找兼職做。今年初,她參加就業驛站的咖啡師綜合課程培訓后,在實踐基地內跟崗實習。每天早上,阿敏9點半左右到店內準備,10點準時開店,一直營業到晚上6點下班,中午還有吃飯休息的時間。下班后,她可以回家照顧小孩、輔導功課。“我喜歡這個工作,我可以獨立完成,不需要求助別人。”阿敏說,為客人沖出一杯香醇的咖啡,讓她很有成就感。現在,阿敏已經結束實習成功走上崗位,也有了回頭客。

深入社區、村居的就業驛站,為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提供包括就業指導、職業培訓、政策宣傳等綜合性就業服務,把就業服務送到群眾的家門口,有效拓寬就業渠道。廣州市人社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做好就業幫扶、暢通就業路,市人社部門指導各區實施就業困難人員分類管理分級服務,對經認定的就業困難人員實施Ⅱ級就業幫扶,在提供基礎援助的基礎上,再提供三個以上崗位信息,并按規定落實崗位補貼、社保補貼;對有培訓意愿的,組織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并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對有創業能力和創業意愿的,為其提供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并按規定落實創業相關補貼。對年齡偏大、身體殘疾等原因造成就業特別困難的人員,實施Ⅲ級就業幫扶,開展個性化的“一人一策”兜底援助,優先推薦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目前,全市就業驛站已成功幫助5000多人實現就業。

解決基層就業服務人手不足問題

就業驛站是就業服務延伸至社區基層一線的創新工作模式。在建設就業驛站之前,各區人社部門已探索引入專業機構到就業服務實踐中,讓就業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例如荔灣區組建了一支以職業指導師、創業指導師、專業技能培訓師和社工師為主的“綠馬甲”專業化就業服務隊伍 ,為荔灣區重點人群實現就業打通快捷綠色通道。截至今年5月,荔灣區每個街道都至少建設了1個就業驛站,融入“綠馬甲”就業服務,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就業服務和用工指導,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

市人社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推動建設覆蓋全市176個街鎮的基層就業綜合服務平臺“就業驛站”,就是為了解決基層就業服務人手不足、力量比較薄弱的問題,著力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網絡,服務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同時帶動社區居委、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愛心企業等主體參與到就業服務隊伍中來,壯大就業服務主體力量。通過精準對接、數據共享、合作共建等方式,不斷擴大服務半徑,規范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

“就業驛站”怎么樣?基層這樣看

從化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禤錦榮:“就業驛站讓村民更容易接觸企業,了解企業的就業環境。同時,我們也邀請企業到村里看看變化。就這樣,就業驛站成為一個獨特的‘落腳點’。”

禤錦榮對記者表示,經過摸查,他們發現從化區內較多農村勞動力處于待業狀態;之所以把就業驛站建在村門口,就是方便把就業服務延伸至村里,暢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逢源街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蔣粵斌:“今年以來人口流入多了,求職需求也大了,建立驛站很有必要。”

蔣粵斌表示,逢源街道0.78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常住人口達到近7萬人,就業需求不少。荔灣區人社部門組建“綠馬甲”專業化就業服務隊伍,減輕了街道很大的壓力。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服務機構進駐就業驛站,進一步充實了基層就業服務力量。

海幢街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溫建強:“每個個案的情況不盡相同,有的人可能是年齡原因、有的人可能是技能不足,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個性化的就業輔導、幫扶服務。如果單純依靠基層勞動保障力量去做這個事情,是比較難落實、落細的。”

溫建強表示,個案跟蹤輔導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引入了專業機構的就業驛站正好作出有效補充。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穎思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