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在消費領域的廣泛發展,商家違規采集人臉現象時有發生,一旦被泄露或非法使用,可能導致公民人身或財產權益受到侵害。“作為房地產企業和中介機構,在未獲得訪客允許的情況下,暗中錄入其人臉信息,這樣的行為已超出正常經營需要,觸犯了相關法律,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非法收集的海量信息缺乏嚴格的制度、技術管控,面臨違規使用和被泄露的風險,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近日,潤州區檢察院相關負責同志在該院牽頭召集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磋商會上說道,與會的房地產企業、中介機構負責人不時點頭示意,表示將認真落實檢察磋商函要求,增強法治意識、規范經營行為,配合住建、市場監督管理及網信等部門切實保護好公民個人信息。
摸排統計,萬余人臉信息被非法采集
(相關資料圖)
今年4月以來,潤州區檢察院開展“人臉信息暨公民個人信息司法保護”專項檢察監督行動,檢察干警在走訪轄區某樓盤時,發現有的售樓處明確要求訪客“刷臉”進場,有的則通過多角度部署高清攝像暗中“留存”訪客人臉信息。這些是個別房企、中介的違規之舉,還是“潛規則”支撐的行業亂象?檢察機關主動協調商請住建、市場監督管理、網信等部門,對轄區房地產企業、房產中介機構的相關經營情況系統摸排,查出部分樓盤銷售公司及房產中介不同程度存在私自獲取訪客“人臉”信息情況。
涉案單位既有房地產企業、房產中介機構,也有一些網信設備經銷商,主要目的是通過“人臉信息”切入,進而“深度采集客戶信息、開展精準營銷研判”。至于非法采集的人臉信息以及其他公民信息基本“一用了之”,對存儲、銷毀、使用沒有制度約束、技術保護。本次摸排統計非法采集的人臉信息約1萬余條,亟待規范治理。
上門“精準普法”消除隱患
針對上述情況,潤州區檢察院迅速制發檢察磋商函,協調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制定檢察機關上門“精準普法”+職能部門敦促清理+違規企業規范經營的工作方案。該院“南山藍”公益訴訟工作專班的干警們還分組前往存在違規的售樓處、房產中介,開展“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專題普法活動,6家售樓處、6家中介70余名工作人員接受了法治教育。在職能部門指引和督促下,上述單位及時刪除非法獲取的訪客人臉信息10000余條。市場監管部門對兩家情況較重的涉案房企作出罰款20萬元和15萬元的行政處罰,震懾該類違法行為,消除潛在的公共安全隱患。
能動履職,溯源治理
“專項檢察監督是階段性的,但是這項工作將是長期性的,需要社會有關方面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我們將一體化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既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也敦促職能部門加強監管,切實做好公益保護工作。”該院檢察官在“上門普法”中與有關部門及房產、中介負責人這樣說道,同時介紹該院跟進治理的舉措:一方面,進一步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深挖案件線索,依托進企業、進社區開展法治宣講等渠道,重點挖掘對非法收集人臉信息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線索,第一時間移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專班跟進。
目前,該院正在對轄區內存在疑似此類行為的3家售樓處以及3家房產中介機構進行調查取證,詳細梳理人臉識別系統安裝、使用情況,明確其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另一方面,加強部門協作,謀求多元監管,根據檢察監督情況,依法向相關職能部門制發磋商函、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提醒其通過開展專項治理等加強監管,切實保護不特定消費者人臉信息安全。
揚子晚報網/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校對 陶善工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