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廣州依水而生、依水而興,珠江是廣州的立城之本、營城之源,白云濱江處于珠江高質量發展帶向北發展的核心區段,現已成為白云區城市發展的主要紐帶。記者從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獲悉,白云區委托該院編制了《白云區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下稱“白云濱江規劃”),以賡續歷史文化、保育生態本底、推動區域科創協同為導向,與人民共建白云濱江生態藍圖、文化藍圖、活力藍圖。
白云濱江工作范圍圖
(資料圖)
鴉崗濱江公園效果圖
打造體驗各異的13大濱江公園
白云濱江岸線總長20公里,其中西岸4公里、東岸16公里。生態方面,六山擁翠,五河匯江,具有優秀的生態本底資源;文化方面,石門返照,貪泉遺址,廣府人文薈萃。為建設人民共享的生態文化珠江,白云濱江規劃提出三條主線八項重點工作。
三條主線包括——
其一,還江于民,推進白云濱江20公里全線貫通。打開濱江空間,以西部臨江大道為界,劃定70-400米的開闊型濱水公共空間,分北、中、南三段有序推進空間騰挪,實現還江于民、還綠于民、還岸線于民。貫通沿線斷點,因地制宜采用建設步行橋、橋下空間微改造、融合市政設施等6種方式逐年貫通珠江沿岸,高標準建設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其二,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共享、活力多元濱江景觀。塑造韌性水岸,設置多層級、多種類彈性堤岸,包含近垂直堤岸、自然緩坡堤岸、多空間層次硬堤岸等,在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同時營造體驗豐富的堤岸空間。打造活力濱江公園,以沿線生態基底與資源特質為基礎,劃分生態保育段、文化風貌段、數字科技段和都市休閑段,打造體驗各異的13大濱江公園。
布局多元共享設施,依據場地現狀設計自然生境、工業遺存、歷史文化遺存等七類特色節點,布局三類濱江驛站,包括便民服務、醫療急救服務、文化藝術沙龍、黨建活動等功能,多維度提升濱江活力體驗。
其三,生態優先,保育白云濱江生態文化要素。保育沿岸生態、文化要素,重點保護飲用水源保護區、古樹名木等生態要素,妥善修復貪泉遺址、臥云廬等市、區級文保,活化利用石井碼頭、華僑糖廠等工業文化資源。分段策劃4條主題游線,策劃黃金圍自然休閑路徑、鴉崗古村歷史樂活路徑、貪泉黨建科普教育路徑和金沙洲親子康體路徑,由北向南串聯30大特色節點,生動描繪白云濱江故事。
重視傳承創新,薈萃嶺南文化,塑造白云濱江三大品牌:打造科技品牌,依托華為廣州研發中心、黃金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植入科教文化、公共體驗功能;打造文化品牌,依托濱江沿線歷史文化資源,高質量建設6處濱水文化設施;打造鄉村振興品牌,挖掘鴉崗村、疍村人文資源,傳承嶺南文化特征。
黃金圍示范段總平面與局部效果圖
現狀堤岸路改造效果圖
近期重點推進黃金圍示范段建設
與此同時,白云濱江規劃提出,基于三條主線任務,近期重點推進黃金圍示范段建設。以保護示范段植被生境與生物多樣性、延續沿岸鴉崗古村的歷史人文特征為出發點,打造活力濱水綠帶與共享公園,建設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結合現狀?;~塘,打造生態濕地公園,以魚塘棧道和生態觀景臺串聯濕地景觀,保護利用桑基魚塘生態文化,結合中型驛站設置生態科普基地、野外露營基地,低干預式植入科教文化、生態休閑等功能。
多元活動場景塑造繽紛水岸。利用堤岸高差形成臺階劇場與活動草坡,為龍舟賽事等大型節慶活動提供群聚觀賞區,營造活力四射城市客廳;貫穿碧道有機結合沼澤濕地、坑塘水田與果木林地,為居民日常游賞提供自然生態路徑,營造濱江悠享私境。
改造現狀堤岸路,結合現狀灘涂、紅樹林、江心島打造生態示范點,通過設置鳥類歇腳木、隱蔽觀鳥窗等方式打造親水、生態低干預活動空間。
保留河岸本底,優化、修復岸線生態,依據常水位、漫灘水位、洪水位打造多段式堤岸。對于河岸灘涂生境修復區,重塑河道蜿蜒性,在沖刷區加固堤岸、預埋魚巢;對于棕地生態修復區,塑造三段式河漫灘濕地,通過先鋒植物、礫石阻隔與截流水池建立多重緩沖機制,形成多樣化生境;對于生態堤岸區,運用鄉土植物設置生態護坡,打造親水平臺-慢行路-堤岸路相結合的多層次活動空間。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