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育人”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何推動廣州市勞動教育駛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3月16日,2023年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會暨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學校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在越秀區文德路小學舉行。廣州市勞動教育領域的精英力量齊聚一堂,分享經驗,開闊思路,共同探尋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廣州方案,齊心奏響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越秀區教育局、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承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耕勞育結碩果
為勞動賦能,為成長添彩。廣州市教育局堅持開門辦勞動教育這“一個理念”,聚焦勞力、勞心“兩個目標”,采取政府推動、學術驅動、市區聯動“三項舉措”,找準開設必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師資建設、促進學科融合“四個抓手”,落實普及實踐活動、拓展實踐場所、創新教育模式、落實教育評價、加大經費投入“五個保障”,積極推動構建跨產業、跨行業、跨部門、跨學科、跨平臺的廣州新時代學校大勞動教育格局。
會上,廣州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學明從擦亮“特色學校”品牌、擔起“先行先試”責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三個方面,分享了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發揮勞動教育特色學校作用的工作意見。
越秀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曉就如何破解勞動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分享了越秀方案。
本次活動現場設置了21個展區。越秀區文德路小學展示的創意電子制作項目集實踐性、科學性、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分析電路原理、掌握焊接、拆焊及運用3D打印技術融合功能拓展、工程、技術與創新的新型綜合勞動技能;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基于學校與藥企共同打造的中醫藥勞動實踐基地“杏林百草園”,利用園內種植的艾草和薄荷中指引學生制作的可以驅蚊止癢的艾草薄荷膏;南沙第一中學立足于南沙地處江海之濱的地域特色,把海洋作為勞動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創設海洋文化特色課程;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黃埔實驗學校在“雙減”背景下,從陶藝課程主題項目做加法,學生的陶藝作品將作為其他勞動課程所使用的器具。圖片
廣州大同中學展示“農識”課程項目
越秀區小北路小學“5+N”項目式研學課程
廣州市回民小學學生介紹勞動教育特色課程作品
各位嘉賓種植勞育新苗
學科巧融合 勞動趣教育
推動勞動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勞動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為推動各學科交融互滲,彼此支撐和促進,廣州積極探索跨學科教學的教育模式,為教學改革注入活力。
勞動與學科教學可以碰撞出什么火花?來自越秀區4所不同學校的老師打破學科邊界,以“勞動教育+科學”為例,來自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呂恒老師以《體驗3D打印筆——設計制作耳機繞線器》為主題進行說課展示,通過推動科學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交匯融合,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的林婷婷老師開展主題為《自制桂花蜜》的“勞動教育+生物”八年級說課展示,將桂花蜜的制作引進課堂,使學科知識與生活中的勞動實踐巧妙結合。
“勞動教育+科學”說課展示
讓勞動教育回歸生活
2022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以獨立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呈現。
從室內到室外,從學科到生活,勞動教育寓于方方面面。活動現場還特別設計“勞動生活薈”體驗分享活動,貼近生活,回歸生活,從項目中傳遞勞動教育的智慧和力量。“小小農夫豐收季”勞動游戲,巧妙融合勞動與體育學科,旨在讓參與者既體驗到豐收的喜悅,又能感受到農夫勞作的不易。“流浪地球3”則是將旅行的收納與整理勞動融入到游戲之中,游戲需要學生依據行程安排、天氣狀況準備衣物和生活用品等,獨立完成外出遠行的行李箱整理與收納。除此之外,還有“志愿服務在行動”“我是小木工”“智慧小農莊”等有益有趣的體驗項目。豐富的體驗內容使現場嘉賓躍躍欲試,紛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參與。嘉賓們在親身參與項目的過程中,體驗勞動,感受勞動!
越秀區啟智學校學生掐絲琺瑯與衍紙藝術作品
“勞動生活薈”之“志愿服務在行動”項目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