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洋網訊 “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農雖舊業,其命惟新。”9月24日,由廣州市南沙區農業農村局主辦的“南沙區慶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大會”在南沙都市農業實驗園內隆重開幕,大會以“慶豐收 迎盛會”為主題,立足南沙區農業農村文化特色,通過會和展兩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大眾呈現南沙區的“三農”新畫卷。
據悉,南沙區積極把握RCEP簽署帶來的新機遇,探索打造涉農經濟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節點,多次出臺對標RCEP、CPTPP雙協定的創新舉措,圍繞優化通關全流程、降低進出口費用、改善跨境貿易整體服務等方面提出29條措施,為建成預制菜進出口示范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暢通涉農貿易雙循環。本次開幕式上,分別舉行了2021年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021年廣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廣州市南沙區預制菜產業園實施主體、百企幫百村授牌儀式,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沙基地、RCEP預制菜質量控制中心、廣州南沙RCEP預制菜展示體驗中心揭牌儀式以及休閑農業觀光游路線發布儀式。
同時,南沙五大農業區豐收成果展、南沙名優新農產品展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展及農用無人機裝備展等在現場進行集中展示,為游客送上“色香味俱全”的視覺“盛宴”。其中,號稱“蟹中極品”的南沙青蟹因其殼薄、肉多、味鮮的優秀品質,不僅入選“2021年度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百家手信”,更是于今年上半年連續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評2022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魚界運動員”誠一鮮鯇,以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院士團隊為技術依托,在廣東省級農業主推技術“現代生態健康養殖345技術模式”的養殖下,體型更修長且呈現“蒜子肉”特征,與普通草魚相較,具有更加優越的膠著性、咀嚼性、硬度;新墾蓮藕,業已成功被納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名錄,藕節短粗,口感松粉,藕香濃郁,略感有渣。萬珠黑珍豬,火龍蕉,珍珠番石榴,浪漫紅顏葡萄……秋天里的溫柔,明顯而又含蓄地藏在展出的農產中。
為牽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南沙區還不斷釋放現代農業產業園集群效應、推動大灣區“菜籃子”提質升級。今年6月,南沙區預制菜產業園成功入選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本次共有18家預制菜企業攜多種優勢產品亮相豐收節現場。其中,“優品南沙酸湯魚”做為南沙區與貴州安順東西部協作過程中,“東部企業+貴州資源”“東部市場+貴州產品”“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制造”“四+”模式下的最新成果,更是南沙區預制菜產業園、南沙區漁業產業園、南山婆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園各自發揮優勢、同力協契的重要體現。據悉,南沙五大農業區豐收成果展、南沙名優新農產品展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展及農用無人機裝備展都將持續至9月25日。
近年來,南沙區緊緊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特色、風貌提升亮色、基建完備底色、鄉風文明本色、經濟發展成色等重點工作,統籌優勢資源要素,確保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啟南沙鄉村振興新征程。202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22.66億元,增速10.9%,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18元,增速(7.8%)連續8年高于城鎮居民,位列全市第二。2022年上半年,南沙區糧食種植面積約1.3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約14.89萬畝、園林水果在田面積約8.6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約5.29萬噸,生豬出欄約4.84萬頭,家禽出欄約106.67萬只,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014元,同比增速5.86%。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董業衡 耿旭靜 通訊員 舒霞 陳薈茜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董業衡 耿旭靜 邱偉榮 通訊員 南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