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共筑清水夢” 廣州做活做實河長制“水文章”

2022-08-09 19:44:53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要實現水環境“長制久清”,社會公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如何搭建公眾喜聞樂見的治水信息平臺、拓寬政社互動的參與渠道、提升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吸納社會公眾的參與能量,是實現河湖“長制久清”的關鍵。為此,廣州逐步構建參與式立體化治水融傳媒科普體系。

白云區石井河

建立集約治水平臺 “人人當河長”


(資料圖片)

借助著時代發展的“新勢能”,廣州精心打造“共筑清水夢”融傳媒科普體系,為治水融傳媒的集約化利用夯實信息化基礎。

從信息的全流程管理上看,在公眾參與的信息端,關聯著“廣州水務”公眾號和“共筑清水夢”小程序。作為面向社會公眾的重要的信息化傳媒,“廣州水務”公眾號與“共筑清水夢”小程序通過及時更新治水相關政策、傳遞治水最新消息、提供專業水文水知識,打好信息傳播的提前量,倡導社會節水護水新風尚,以知情促進參與。

在公眾參與的互動端,關聯著“廣州水務”“共筑清水夢”公眾號。社會公眾只要在公眾號中點擊相應投訴菜單便能進入投訴系統,再通過“現場拍照”和描述投訴的河道問題,便能順利完成投訴。公眾反應的問題將直接成為工單,推送到負責河長的手機——廣州河長APP中,實現了官民互動的便捷化、集約化、高效化。

在公眾參與的處理端,關聯起“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數據中臺,公眾上報的問題將會在“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流轉,問題能在不同層級的河長辦、職能部門之間快速流轉,實現公眾投訴的快速篩查,切實整改,同步反饋。當遇到推諉扯皮的部門試圖使用“拖”字訣和“推”字訣應付了事時,廣州市河長辦會把公眾投訴情況納入考核,同時把問題處理情況與《河長評價指標體系》相關聯。這種水文信息豐富、治水參與方式便捷、問題解決快速、處理過程公開透明的集約化融傳媒體系極大提高了公民參與的積極性。有市民表示,“平時吃完飯喜歡到河邊散步,看到有問題也會拍下來,點開微信幫忙舉報上去。畢竟自己生活的城市,大家都希望看到水環境越來越好,也更有利身體健康”。

河長表情包

“1+5+N+2”體系打造全民治水文化

廣州市河長辦積極響應國家全面推行河長制要求,打造了“1+5+N+2”水文精品融傳媒科普體系,即1個作品+5個衍生產品+N場活動+2個特色渠道。進一步拓寬治水傳播領域,夯實融傳媒載體,創新參與形式,創作科普精品,普及水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公民水科學素養,在實踐中創新河長制科普模式。

一是以“1”個作品引領“全民知水”:為切實傳播治水科普知識、發動全民科學治水,廣州市《共筑清水夢》系列叢書以生動活潑的漫畫形式展示河長制工作的實踐創新成果,介紹公眾參與治水的渠道,是廣州治水融傳媒體系的重要依托。漫畫全書由信息化篇、日常工作篇、強效監管篇、經驗創新篇、全民治水篇等共5個篇章組成。

二是以“5”個衍生品引領“全民樂水”:為擴大“共筑清水夢”的影響力,進一步把水環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共筑清水夢”已經衍生出五個產品,包括共筑清水夢logo、最美巡河路線系列、治水知識科普視頻、河長表情包以及文創產品。

三是以“N”場活動引領“全民護水”:“共筑清水夢”積極挖掘水文化內涵,創新形成了具有大眾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N場實地活動。例如,天河區車陂村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以傳統文化帶動治水,開展環保倡導;廣州市河長辦聯合團市委共同發布了“一起來巡河,共筑清水夢”志愿活動,發布了11條“河小青”志愿巡河路線、鋪開120場“河小青”志愿巡河活動。

四是以“2”個特色平臺補充“全民治水”:包括了主打治水科普宣傳推廣的“共筑清水夢”公眾號和提升參與“可玩性”的“共筑清水夢”小程序。廣州市河長辦通過“2個特色平臺”的深度聯動,進一步完善了線上治水科普宣傳體系,為民眾豐富了認識治水、參與治水、互動治水的線上參與渠道,以“玩中學”提升公眾參與度。

南沙區東涌水鄉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