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近日,廣州市公安局在官網公布關于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第20222009號建議的答復,對梁麗珍等代表提出的加強廣州電動車道路建設和上路管理的建議進行了回應。目前,市公安局和市發展改革委正積極配合研究構建電動自行車交通信用監管機制。
如何推動慢行系統的建設完善?
目前,廣州市由市、區住建/交通部門依據道路建設市區分工,同時按照相關規范要求,在新建的城市道路配套落實非機動車道建設,對于新建的城市道路以及景觀路等,除特殊路段外(如部分隧道段等),均按有關規范標準配套建設非機動車道,同期設計、同期建設并同步投入使用。
針對既有道路,廣州市交通運輸局于2021年指導各級道路管理單位完成約100公里既有道路非機動車道的改造;2022年將繼續推進改造工作,對非機動車出行需求較大、實施條件較好的道路,通過在現行規范允許范圍內壓縮機動車道富裕寬度等改造提升措施,盡可能拓寬或增設非機動車道。
一方面,廣州將采取機動車道瘦身、取消路內停車泊位、結合建筑退線、適當壓縮富余慢行空間等措施,在滿足相關規范標準車行道和人行道適宜寬度的前提下,拓寬或增設非機動車道,解決設置率偏低、寬度不滿足規范要求等問題。
另一方面,廣州將采取開展非機動車停放專項整治、設置機動車非機動車物理隔離設施、消除非機動車道路面高差、優化路口交通組織、完善非機動車道標志標識、提升非機動車停放服務、開展文明出行宣傳活動等措施,開展精細化設計,提升非機動車道功能品質,解決連續性差、隔離設施不足、慢行品質不佳、路口交通秩序混亂等問題。
如何加強電動自行車路面交通執法?
據介紹,2022年第一季度,廣州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35萬多宗,其中查扣拼裝、改裝、不符合國家標準等電動自行車3000多輛,開展全市統一行動8次,行動共出動執法力量5000多人次,整治區域700多個。
市公安局在答復中透露,廣州市層面制定了《2022年廣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動方案》,包括固化網格治理、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源頭治理、提升科技應用、強化宣傳教育、完善法規政策六個方面內容。
其中重點推動的工作包括:建設非現場執法設備,綜合應用人臉識別、RFID號牌識別等技術手段,提高對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的發現取證能力;推廣白云區“智慧勸導碼”,加強交通違法行為人教育。定期向黨政機關及國企、事業單位通報員工交通違法情況,加強單位內部管理;全方位開展“線上+線下”交通安全宣傳,多途徑強化宣傳教育效果。積極推動《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立法,建立交通誠信體系,完善電動自行車管理各方面法律支撐。
怎樣規范電動自行車新業態安全管理?
除了強化部門協同監管,答復還透露,在加強行業自治方面,廣州道路運輸行業協會建立了外賣騎手信息管理平臺,目前已錄入8萬多名在冊的騎手數據信息;行業協會制訂外賣行業團體標準并擬于近期發布,起草了對騎手、企業進行“黑名單”管理的行業公約及《外賣企業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促進行業自治。
如何壓實外賣平臺企業主體責任?答復介紹,市場監管部門重點約談美團、餓了么平臺,對廣州市重點外賣平臺、企業進行專項督導考核,督促外賣平臺、企業要加強外賣配送車輛和騎手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資料圖片)
目前,在廣州市經營的主要外賣平臺、企業專送人員車輛基本實行“五個一律”(車型和外觀一律統一標準、人員入職一律審查培訓、人員車輛一律入庫編碼、企業管理一律實行考核、違法事故一律強制退出)管理制度,并強化騎手安全宣傳教育和內部懲戒,定期組織騎手培訓,不斷增強騎手交通安全意識。
截至2021年底,美團、餓了么平臺對廣州騎手累計開展交通安全培訓603446人次,對交通違法騎手計分處罰累計58499人次,騎手停崗學習59127人次,對交通安全先進個人表揚獎勵364人次。
下一步,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繼續推進外賣行業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聯合管理工作機制建設。其中,多部門聯合充分運用約談、曝光、整治等措施,依法實施聯合懲戒,從根本上、源頭上、制度上壓實外賣平臺、企業主體責任。
可否建立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文明交通信用管理制度?
據悉,廣州已于2016年底建成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2019年以來,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規定》及其配套實施方案,迭代更新并推進實施公共信用信息資源目錄,將信用信息目錄拓展至8大類77個單位573個數據主題,為信用監管和創新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目前,市級行政部門、司法部門和水電氣等公共企事業機構,以及市、區兩級政務服務大廳均已100%接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統。
答復透露,市公安局和市發展改革委正積極配合研究構建電動自行車交通信用監管機制,同時,市公安局以交通秩序大整治平臺為抓手,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清單式推動相關舉措落地落實。
接下來,兩部門將按照工作部署,依法依規將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情況納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數據資源目錄,建立相關標準規范并向社會公布。定期將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信用信息共享至市公共信息管理系統,探索在行政管理、財政扶持、評先評優等領域應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羊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