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慈善力量查缺補漏,線上文檔回應近百個“角落里的聲音”

2022-04-16 15:55:00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管控區滯留群眾需要帳篷防潮墊”“防范區志愿者需要隔離面罩”“養老服務機構需要防護服”……4月12日~15日,過去四天,蔡露詩每天都會登錄名為《2022益企撐物資需求明細(持續更新中)》的共享文檔。文檔中的表格記錄了4月9日廣州部分區域實施分級分類防控措施以來,不同社會群體疫情下的近百個臨時需求。而每天查看文檔的不僅有她。

在一場由多個慈善(公益)組織以及愛心力量發起的公益行動——“益企撐廣州”中,她和來自社會各界的27位愛心人士將各自從不同渠道聽到的需求經核實后填到共享文檔上,整合成需求庫,并各自轉發給認識的愛心企業、商家,嘗試對接需求。細看這近百個需求,每個需求都很細微,有時難以被留意到,但對當事人一樣重要。而截至4月15日下午,這個共享文檔已精準對接兩個街道和六個機構的需求。

一養老服務機構設置的物資接收口

“大部分機構其實都做好了各類物資的儲備工作,但封閉管理的壓力是持續性的,這時,一部分機構依然會產生物資需求?!睆V州市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余志暉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日常生活照料、封閉無法外出、持續的院內疫情防控工作使從業者壓力與日俱增,大家很需要來自社會的關心。同一時間,廣東省民政廳、省財政廳亦聯合發文,呼吁社會多方加強疫情防控期間養老服務機構扶持工作,明確指出各地要將實際運營且依法登記備案的養老機構納入社會捐贈物資調配范圍。

而在廣州社聯秘書長焦楊看來,這正是社會組織需要做的事情。廣州市有8000多家社會組織,深扎各個領域的一線,“這個時候,大家最該做的就是發現和甄別需求,然后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精準回應。廣州社聯作為樞紐型、平臺型社會組織,也希望帶動更多社會組織一同發揮作用。”她說,也是4月15日這一天,廣州社聯亦同步帶動了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向海珠區老人公寓捐贈2200斤蔬菜,“緩解院內壓力,同時也傳遞關懷”。

情義廣州——多方協作,回應角落的聲音

公益慈善的力量實際上一直都在發揮著“查缺補漏”的作用,看到社會主流視角看不到的需求,作為政府和市場的補充提供精準迅速的支援。在這個過程中,需求的挖掘、甄別,以及資源的對接如何無縫銜接,都是公益慈善能否“有效”的關鍵所在。在為養老服務機構對接防護物資的過程中,名為“益企撐廣州”的公益行動也提供了及時支持,養老服務機構的各類臨時需求,均登記在了名為《2022益企撐物資需求明細(持續更新中)》的共享文檔上,以供各界人士協助尋找可以對接需求的愛心資源。

記者留意到,共享文檔中的需求明細表不止養老服務機構一欄。

這個創立于4月12日的共享文檔,在此后四天共完成了102次修訂,登記了來自街道、個人、機構等多方的86個臨時需求,并備注了所在區域、具體需求、聯系人,成功對接資源后則可以填上相關捐贈信息。該公益行動的發起人之一的蔡露詩是企業社會責任從業者,也是一個廣州街坊,她說,這個項目其實是包括她在內的多位各行各業愛心人士自發提議下,由CSR環球、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愛德基金會、千禾社區基金會以及和眾澤益一同發起的公益行動,希望通過一些互聯網工作探索高效協作的方式,打破需求和社會資源之間的信息壁壘,高效對接資源,目前已成功對接8個愛心企業和個人,為2個街道和2個機構捐贈多批急需抗疫物資和生活物資。

“每個人了解的需求是有限的,身邊的愛心資源也是有限的,后者和前者往往對應不上,同時,也有很多后者能對應的需求,我們自己不知道。”在蔡露詩看來,共享文檔正好可以幫助大家同步更新信息,將需求和資源一一連線,社工、志愿者、媒體記者、高校學者、慈善組織工作者和企業社會責任從業者可以協作互助,迅速回應那些角落里的聲音。她透露,這一模式早在2021年已經實踐過一次,當時,芳村區域嚴格管控,市民產生許多臨時需求,而“益企撐廣州”整合企業資源,對接需求機構,轉介市民需求,動員媒體傳播,最終對接捐贈了逾百萬元物資。

百萬元是一個數字。而蔡露詩等人真正看中的,是社會高速發展時有人聽見角落里的聲音,并予以回應。在這兩年的共享文檔里,一位志愿者說,發現有的人真的會遇到困難,但又很難被留意到。在2021年和2022年的共享文檔上,可以看到被困管控區域的外地青年遇上人生最困窘的時刻;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癥孩子在疫情時許下了一個心愿卻無法實現;也可以看到滯留人員在得知處于管控區域時的一瞬間的彷徨;此外,還有一些因各種客觀困難碰到一起,衍生的食物醫療物資急缺現象。但也是在共享文檔上,很多人發現,原來這些都不足以稱之為問題,都是可以展示給大家看的,只有被看見,才有改變的希望。

“那什么才應該稱為問題?”一志愿者說,上述需求有的靠街道解決了,有的靠公益組織,還有的靠醫務人員。共享文檔上,大家有時很快就會寫上了“已完成捐贈”,真正的問題應該在于,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社會多方如何尋回公益慈善的初心,拋卻雜念,協同努力,一同尋找真實的、角落的需求和聲音,并精準對接。而這件事應當是自發驅動的行為,不算年度工作,也不算業績,由一種公益慈善的使命感驅動前行。所幸,在廣州,公益慈善正成為廣州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同時,也一直有人堅持守護“情義廣州”這份寶貴的城市品質。

專家說:協作網絡的擴大,有利于讓公益慈善發揮更大作用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周如南認為,廣州是嶺南文化的核心發源地,近現代以來作為著名僑鄉和商業中心,一直都有樂善好施、鄉鄰互助的傳統和慣習。除了慈善傳統和氛圍良好,廣州市也在持續打造“慈善之城”,這個過程中,自上而下的慈善政策法規保障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我組織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共識。而“政企社校媒”多元主體多方協作的公益項目,正是一個廣州公益的“樣本”。

周如南說,“益企撐廣州”的有效最后是得益于現代公益的互聯網化。這種指尖公益、信息公益、協同公益可以打破科層和壁壘,快速有效地讓更多的人和資源規?;貐⑴c到慈善事業中去,演變成一場“人人慈善為人人”的全民愛心行動,對于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積極作用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他建議在相關法律規范和政府部門的指引下,進一步擴大協作網絡,讓公益慈善發揮更大作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楊欣

圖/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