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斤肥料就可以了。”
“要30斤,放少了水一泡就沒了。”
“10斤夠了,多了反而浪費。”
……
冬日的油菜田里,矮小的菜苗長得青綠,田間兩個人因放多少肥料有不同意見,他們一個是種植戶濤叔,另一個拿著手機隨時準備拍攝的是鄧彩聯,她是廣州市從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高級農藝師。
兩人僵持不下,最后以“一半田放10斤,一半田放30斤,之后對比效果”的方案達成統一意見。這個想法是鄧彩聯提出來的,這不是靈光乍現,而是根據從業26年積累的經驗。
作為農藝師,鄧彩聯負責試驗新品種,向農戶推廣新理念、新品種、新技術,災前災后協助農民搶救農作物。她熟悉從化的每一片農田,和農民打了20多年交道,她太有經驗了——“要蹲下身子,和農民拉近距離;成效要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
農藝師鄧彩聯與同事來到羅洞工匠小鎮對小麥田進行技術跟蹤
農民的女兒有個莊園夢
鄧彩聯是文章開頭那片油菜田的“常客”,油菜的每個生長階段,她都會來看。目前,50畝油菜田還是青綠色,但待到月底花開,將有大量游客穿著漂亮衣裳來此拍照。這和鄧彩聯兒時期待的畫面一樣。
小時候,鄧彩聯家里種植蔬菜,兄弟姐妹幾人都要幫父母干農活。凌晨兩三點,兄弟姐妹幾人就要從床上爬起來,去田里摘菜。田里多泥巴和水溝,別說裙子,稍微整潔的衣服都不敢穿,穿鞋子也不方便,光溜溜的小腳丫微陷入晨露未干的泥土里,低溫迅速喚醒全身的細胞。
菜田臟,干農活累,但鄧彩聯卻盼望,以后“不用下地彎腰干活,坐在辦公室按個按鍵可以給作物噴水施肥,可以遙控采收,可以穿著裙子和皮鞋去田里。”
1996年,鄧彩聯從廣州市農校畢業回到從化,當上了農業技術員,至今干了26年。她主要負責水稻、花生、玉米的品種試驗以及常規品種選育。前期播種,中期間苗、施肥、澆水,后期收獲、測產……每一個步驟都得自己來。之后還要做出一份品種試驗報告。一年到頭,要試驗的品種達到200個。
農藝師鄧彩聯與同事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試驗出好的品種要向農民推廣。“和農民打交道,要蹲下身子,想他們所想。”鄧彩聯理解農民的最大愿望是增產增收。為了選出高產的良種,鄧彩聯和同事埋頭做測試,每個新品種至少試驗2-3年,全程跟蹤記錄生長狀況,效果好才推向農戶。在此之前,她還要帶農戶來試驗田參觀。“數據農民是看不懂的,要給他們看到現實的效果。”在推廣的第一階段,往往只有小部分農戶愿意接受,鄧彩聯會建議他們將新舊品種做一個對比。新品種收獲高了,農民自然會接受,一傳十,十傳百,新種就逐步推廣開了。
但農業到底是看天吃飯的活兒。一個品種從播到收要經歷一系列考驗,收成后還得投入市場接受檢驗,其間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去年年初,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向農戶推廣冬種馬鈴薯,從選種到栽培,每個生長階段鄧彩聯都去田里指導農戶照顧馬鈴薯。但最終沒能躲過突如其來的寒潮。一個種植戶800多畝的馬鈴薯苗被凍得奄奄一息,“噴藥救苗,要快!”
搶救及時,方式科學,那片馬鈴薯地意外獲得了4000多斤的高產。產量升了,但那一年馬鈴薯的市場價格卻比往年降了不少。良種配良法,從播到收突破重重困難,最后農戶卻沒增加多少利潤。鄧彩聯有些遺憾,但也不沮喪,“很多情況是不能控制的,我們要盡可能為農戶選出最優方案。”
小麥田
存了幾十個農業專家電話
2008年,鄧彩聯從農業技術員晉升為農藝師,之后又成為高級農藝師。要給農戶講清講透,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很重要。離開田間,鄧彩聯就會翻閱農業相關的書籍,她的通訊錄里有幾十個農業專家的聯系方式,遇到不懂的就問,有時候參與活動遇到農業專家,她會主動上前結識。華南農業大學小麥實驗室的張林教授向記者說出對鄧彩聯的印象,“謙虛又負責。完全按照我們的指導去種植小麥,第一年小麥就長得很好。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那么認真。”
從業以來,每一次撰寫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報告,每一次和專家溝通了新問題,鄧彩聯都會用紙筆簡要記下來。前幾年,她整理辦公桌,收拾了十幾本厚厚的記載了農業知識的筆記本,她覺得這是珍貴的職業財富。
災前災后最先奔赴農田
2021年的最后幾天是柑橘的采收期,廣州迎來了一場寒潮,那幾天鄧彩聯忙著通知果農提前采收,還提醒他們尚未能采收的果樹和菜田要做好防寒措施。
如今,在鄧彩聯的腦袋里已經有一幅從化五鎮三街的農業地圖,哪兒栽種了稻子,哪兒的蔬菜有多大面積,哪兒的馬鈴薯即將迎來收獲期,她一清二楚。
農業離不開天氣。天氣預報是鄧彩聯每日必看的消息。一旦有寒潮、暴雨、臺風等氣象消息,鄧彩聯就會提前告知農戶。寒潮前要給作物蓋膜,暴風雨前要加固作物的棚架……
2020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將鰲頭鎮的水稻田淹了。那時是稻子的孕穗期,最怕暴雨。鄧彩聯和同事第一時間沖到田間。雨還在下,泡在雨水里的稻子蔫巴巴的,不少還出現了倒伏的狀況,田里的農民一臉愁容。鄧彩聯先指導農民排水,之后協調農業保險公司的人到現場辦理保險理賠。安撫好農民后,鄧彩聯和同事又回田里檢查稻田的狀況,為農民設計災后加強病蟲害防治的方案,同時拍攝水稻的情況,做好記錄。日子久了,鄧彩聯和整個從化的農民都混了個臉熟,農民也都信任她。
農藝師鄧彩聯的日常工作是負責試驗新品種
成就農戶的莊園夢
前陣子,一個大學生計劃回家辦果園,前期市場調研階段他就聯系了鄧彩聯,了解從化的農業政策以及水稻、蔬菜和各類水果的種植情況。在鄧彩聯看來,和傳統農民不同,新農人有熱情,掌握信息的渠道很多,容易接受新事物,學習能力也強。“新農人其實是很好的帶頭人。”如今,鄧彩聯從新農人開始做良種良方推廣。
近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正在引導農戶盤活冬閑田,而種植小麥、油菜、馬鈴薯等冬季作物是理想的方案。承建羅洞工匠小鎮的公司就響應號召開展了50畝冬小麥的種植,一來利用冬閑田增加糧食產量,二來可以打造鄉村觀賞田。
2021年羅洞工匠小鎮在冬季種下的小麥長勢不錯,麥粒顆顆圓潤飽滿。(資料圖)
在小麥孕穗時期,幾乎每隔一個星期,鄧彩聯就會去麥田里巡視。天氣回暖,麥田里的麥子長得更猛,部分麥穗已經孕育出來了。“七粒、八粒、九粒……”麥田的管理員嬋姨數到第九顆麥穗時有點得意,“上次的教授說超過七八粒就是種得好。”
鄧彩聯掏出手機拍攝了一顆顆爭先往上躥的麥穗,說:“今年管理得不錯,比去年進步了很多。”說完,她移動手機,將整片青綠的麥田收進鏡頭里,“再過不久,這里就會出現一大片金黃色。”20余年過去,鄧彩聯沒有實現自己的莊園夢,但每一個莊園主的圓夢路上都有她的一份力量。
羅洞工匠小鎮的小麥已經抽穗了,長勢喜人。
記者手記
做專家和農民之間的橋梁
采訪時,鄧彩聯說農藝師的工作就是打通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路。傳統農業現代化急需新思維、新品種、新技術,而實驗室里的科學技術也需抵達農田才能真正為農業賦能。在實驗室和農田,專家和農民之間,像鄧彩聯這樣的農藝師就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此外,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年輕人看到農田里的機會,跨界從農,農藝師為這群年輕人提供指引、經驗,給予他們鼓舞、信心,是他們的引路人之一。
而在廣州從化這個農業農村大區,還有數十名這樣的農業技術人員,他們致力于糧油、蔬菜、水果、花卉等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繁育、示范和推廣工作,并提供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
日前,從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還入選了全國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名單,這是對從化農技推廣工作的肯定與鼓勵。未來,該中心將積極探索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拓寬農業專業技術推廣服務面和輻射范圍,讓更多農民群眾受益;同時將繼續做好農作物新優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宣傳培訓、推廣工作,及時完成試驗、宣傳培訓、技術指導和項目總結,以廣州市農作物新優品種擂臺賽為抓手,確定玉米新優品種的發展推廣計劃,此外還將挖掘地方特色品種資源優勢,引進和展示符合從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優質特色品種。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鉆瑩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韻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