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希臺 通訊員 高瑞霞
對一位常年奔走在農村一線的“供銷人”來說,一邊工作一邊匆忙吃下午餐幾乎成了常態。
(資料圖片)
2022年,為了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覆蓋到戶,趙湛不自覺地進入了“全天在線”狀態。即便這樣,“我也不是很滿意現在的效果”。他還是想看看自己的努力在下一年能否有更大的突破。
“軟釘子” “硬釘子” 新希望
“趙總,今年田里種什么比較好?”“糧食產量不錯,但是都堆在家里,不知道往哪里賣。”……
每次接到農戶求助的電話,趙湛就很懊惱——3年過去了,公司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還是不能覆蓋到每一個農戶。
2019年,趙湛擔任供銷系統社有企業湘潭市惠農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帶領團隊開創出了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儲、代加、代銷的“十代”農化服務,并在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推廣。目前,已經完成全市45個土地托管中心綜合型服務平臺建設,服務面積達40萬畝。
從“十代”服務中受益的農戶不在少數。62歲的劉海清是湘潭縣中路鋪鎮毛塘村人,在鎮供銷惠農土地托管服務中心開展“半托管”訂單種植,60畝“美香占”優質稻畝產500公斤,收入8萬多元,除去成本利潤可觀。
“以前我們服務的農戶在年底收入都不錯,心里很開心;以前能解決500畝土地上的問題,我就很有成就感。”趙湛說,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他才發現,自己的“滿足”有點過早了,很多地方的農戶仍然被“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困擾著。
2020年,省供銷部門在全省推廣“兩個到戶”(聯結到戶、服務到戶)工作。作為“兩個到戶”的載體,這兩年,湘潭市供銷系統也在全市各行政村逐漸恢復了村供銷合作社,這讓趙湛看到了希望。
然而,結果還是離趙湛的預期有很大差距。許多村供銷合作社因為“勢單力薄”,沒能真正發揮出該有的作用。想要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必須和村集體合作,才能在短期內、在最大范圍內提升服務覆蓋面。
創業路上的“先行者們”,往往果敢主動、敢為人先,趙湛挨村去找村“兩委”商量合作事宜。
“供銷合作社和村集體都是合作經濟組織,雙方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圍繞糧食安全進行合作,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必然選擇,政策、市場、農民都需要。”這一句話,趙湛說了不下百次,但能真正給予他回應的人卻不多。反而是各種“軟釘子”“硬釘子”,趙湛不知道碰了多少回。
“說不難過是假的,但是事情還得做啊。”趙湛說。
不過,也有讓趙湛高興的事。2022年3月,湘潭縣石潭鎮同慶村供銷合作社成立。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占股20%,擁有農機設備9臺,業務范圍涵蓋農資產品銷售、農機作業服務、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
雨湖區鶴嶺鎮、湘潭縣中路鋪鎮菱角村及荷塘村、湘鄉市白田鎮東茅村……愿意和供銷合作社一起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村集體越來越多。
員工要效益 農民要公益
創業,問題總是一個接著一個。
“去年農資銷售也遇到了新問題。化肥、種子的銷售情況還好,出問題的是農藥的售后服務。”趙湛說,如果有新的病蟲害發生,農藥的使用效果就不能保障。農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有時會產生一些沖突。
創業者往往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經過3年的創業,不管遇到什么問題,趙湛都能很快找到解決辦法。但是,有一個問題卻困擾了他好久——如何平衡公司的公益性和效益,“作為供銷合作社的企業,我們要體現一定的公益性,這是供銷合作社的宗旨決定的。同時,我們也要講效益,這樣才能讓企業長久發展下去。”
在平時的服務中,趙湛總是想著讓種植戶多掙錢,公司的利潤被壓到最低。但公司沒有利潤又很難持續發展,趙湛很無奈。
公司利潤高了,種植戶就掙錢少;種植戶掙錢多了,公司的利潤就低,似乎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循環中。難道真的沒有解決辦法嗎?趙湛陷入了沉思。
“中央廚房”項目的運營,讓趙湛又看到了希望。
“中央廚房”項目由湘潭市供銷合作總社與湘潭華銀集團共同投資建設,趙湛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項目圍繞建設“基地+中央廚房+冷熱鏈配送+學校食堂+餐飲終端”的產業鏈平臺,著力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一體化管理服務系統。目前,“中央廚房”已為雨湖區的13所學校提供學生餐配送服務。
“農業要有全局意識,不能僅著眼于第一產業,應往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產業鏈。”趙湛說,產業鏈條“活”起來,才能讓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主體都從中獲益,最終實現共生共贏。
“我也不知道這個措施是否能解決效益和公益的問題,但是我相信,只有把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都鏈接起來,才能形成價值鏈,才能讓農戶愿意種田,才能留住人才,才能不斷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趙湛表示,他很期待這個“良性循環圈”早日到來。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