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鄭州發布(邊際 攝)
(資料圖)
“近兩三年,工業大省位次調整,我們這個省的工業經濟由全國第五滑到全國第六,被沿海的福建超越;而且,當排名第一、第二的江蘇、廣東都以接近1萬億的絕對增加值發展時,我們的年增加量卻只有1000億。”
近日,一篇關注河南工業增長失速的文章引發外界關注。其中還直言,“應該看到差距盡快迎頭趕上”。
河南的危機感不難理解。
繼2021年工業增加值被福建反超、增速位列全國倒數之后,今年1-4月,河南工業增加值下降0.3%,成為全國四個負增長省份之一。其中,河南4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7.3%,在31個省份中排名墊底。
另一邊,在過去十年間連超四個省份、工業增加值排名從全國第九大幅躍升至第五位的福建,情況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福建工業增加值連續數月負增長,1-4月累計增速為-4.8%,同樣在全國墊底。
眼下,兩座經濟大省正值邁向兩萬億工業規模的關鍵期,為何雙雙失速?在這場差距僅30多億元的“貼身肉搏”中,誰能率先打破局面、拉開差距?
“第五強”易主
誰是工業第五強省?
在不少人印象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無論經濟總量還是工業規模,均穩居全國四強,頭部強省的地位毋庸置疑。只不過,兩項數據排名略有差異——2022年,“粵蘇魯浙”的GDP排位依然穩固,但從工業增加值來看,排名已更新為“蘇粵浙魯”。
而在其之后,“工業第五強”的存在感明顯較低。
這或許是因為,與前四強GDP和工業實力基本“同頻”不同,2022年工業增加值排名全國第五位的,是GDP位列全國第八位的福建。
不過,這一局面也是在近兩年才被改變。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占據工業第五強省席位的,一直是GDP位列全國第五的河南。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工業增加值數據看,過去十年間,福建先后超越河北、四川、湖北、河南,在全國排名從2013年第九躍升至2022年第五,成為工業前十強省份中進步最大的一個。
其中,相比另外三個省份,福建對河南的趕超難度最大,也最受外界關注。
2013年,河南、福建工業增加值分別為13441.5億元、9650.2億元,二者差距超過3700億元。然而僅過了8年,福建就實現對河南的反超,將差距從2020年落后超1500億元,追至2021年領先179億元。
到2022年,河南又緊跟步伐,以19592.8億元的工業增加值,將與福建(19628.8億元)的差距縮小至僅36億元。相對于上萬億元的規模體量,二者已是無限逼近。
不過,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分析指出,盡管從工業增加值規模看,兩座省份差距不大,河南存在反超機會,但從營收和利潤看,福建工業發展的潛力明顯比河南更大。
2022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6.02萬億元、增長5.8%,福建則為7.04萬億元、增長7%,營收規模比河南多出超1萬億元。今年前4個月,盡管兩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都出現負增長,但福建領先優勢仍然超過4000億元。
在企業利潤方面,去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2534億元,在工業十強省份中位列第八;福建為4071.3億元,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河南工業企業數量為2.22萬個,福建則為2.08萬個。也就是說,福建以更少的企業數量,實現了更高的營收和利潤總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河南工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現狀。
主導產業之爭
在趙西三看來,“福建工業發展值得河南對標研究、借鑒經驗”。事實上,兩省重點產業布局有著較高的相似度——
河南五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
福建四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
為什么說福建值得河南學習對標?這就不得不提曾“刺痛”河南神經的食品產業。
近日,河南小麥搶收引發全國關注。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農業大省,豐富的農業資源也推動食品成為河南傳統優勢產業,總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二,其中肉類、果蔬和面粉加工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中國紅棗第一股”誕生,到三全食品零售端市場占有率穩坐頭把交椅,再到牧原股份深交所上市、成為國內最大的生豬規模化養殖企業……河南食品企業迅速成為多個細分領域的“扛把子”。
直到去年,食品產業依然是該省工業增加值占比最高、利潤總額最高的產業。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河南食品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4%、實現利潤總額423.46億元,均居五大主導產業之首。
短暫“高光”之后,轉型陣痛期也隨之到來。
數據顯示,河南食品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營收,已從2018年的全國第二降至2021年、2022年的全國第五,陸續被四川、廣東、福建超越。2022年,福建規上食品工業實現營業收入6882.88億元,位居全國第四位。在其之前,山東、廣東、四川營業收入均超過8000億元。
幾乎同一時期,河南不僅工業增加值被福建趕超,曾引以為傲的食品產業也掉隊明顯,至今提起,仍令不少人惋惜。
根據上述文章分析,科迪食品、雛鷹農牧、華英農業、眾品食業等眾多規模型企業的“龍頭斬”,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企業大了就有一個通病,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一位業內人士直接道出背后的問題。盲目擴大生產、不再聚焦主業而沉迷投資、遭遇資金鏈危機,成為那個時期河南食品企業遭遇的共同困境,科迪乳業、雛鷹農牧等一批龍頭企業陷入漩渦。
廈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丁長發向城叔分析,相較之下,福建聚焦主導產業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同時注重品牌化、高附加值的做法,更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兩萬億競速
可以看到的是,河南也在積極尋求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以食品業為例。去年以來,河南相繼發布《河南省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計劃》《河南省加快預制菜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等,明確支持食品產業發展,加快建設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前不久印發的《支持綠色食品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還安排每年5000萬元財政資金,對預制菜企業給予獎勵。
圖片來源:新華社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河南將培育形成7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到2025年,河南全省材料制造和裝備制造分別突破2萬億和1.5萬億,食品、汽車、輕紡制造規模均在1萬億以上。
福建亦明確,到2025年主導產業規模均超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超1萬億元;先進裝備制造業規模達1.2萬億元;力爭石油化工業規模達1萬億元;現代紡織服裝業規模達1.4萬億元。
其中,高達2萬億的目標,無疑顯露出河南對材料產業未來發展寄予的期待。
以超硬材料為例,公開資料顯示,河南不僅擁有唯一的國家級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其超硬材料產品產量也位居全國第一:
方城縣的中南鉆石,其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連續多年產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穩居全球第一;許昌的黃河旋風是國內品種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供應商;柘城縣占據微粉產量和出口量70%和50%的全國市場份額,被全球科技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認定為“中國鉆石之都”……
有基礎、有優勢,材料尤其是超硬材料產業,也因此被視為河南大有可為的潛力產業。
此外,河南明確提出將輕紡制造打造為新的萬億產業,而現代紡織服裝產業也是福建第一個規模超萬億的產業。高位對標,河南能否“扳回一城”?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最新數據看,今年以來,兩省工業經濟表現都不容樂觀。1-4月,全國31個省份工業增加值27增4降,其中河南、福建工業增加值分別下降0.3%、4.8%,排名全國倒數第四、倒數第一。
具體來看,福建采礦業、制造業下降明顯,增加值增速分別為-9.3%、-5.1%;河南化工、建材等部分行業生產放緩,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下降1.0%。
在丁長發看來,豫閩兩省工業發展各有優勢,短期內拉開明顯差距的可能性不大——福建外向型經濟完全恢復需要時間,河南產業轉型升級亦面臨“陣痛”調整。
截至去年,兩省工業增加值均超1.9萬億元,不出意外,今年將攜手邁上2萬億新臺階。而誰能率先走出工業經濟上揚曲線,仍需時日考驗。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