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樹高照 慶吉祥”是建陽區崇泰街道彭墩村流傳已久的習俗,在正月二十五之前,村里的手藝人們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著手制作“高照燈”。
“做工從選竹開始就很困難,主竹四面看上去要直,要十米以上的直才可以選用,并且竹齡需要四年以上。有時候花費一兩天的時間,都選不到一根適合的竹子?!笔炙嚾诵ぶ均i介紹道。
87年出生的肖志鵬,從七歲起就跟著村里人學做花燈,耳濡目染,最終成為了高照燈手藝人。他認為,制作花燈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因只能依靠純手工制作且工序繁瑣,如今村里會做花燈的人越來越少。
在高照燈制作現場,長達13米的高照燈整體支架已經完成,村里的手藝人們正在制作高照燈的燈飾。
彭墩高照花燈歷史悠久,據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巨型紙燈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間人云:“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于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裝飾的小花燈,不同的花燈,也有著不同的尺寸。
肖志鵬告訴筆者,高照燈的制作工序繁多,從取材、破篾、打孔、做支架、剪紙、糊紙蓋面、做小花燈,再到整體的裝飾拼合,少說也得一兩個月的時間,同時在選材上也極有講究。
“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對高照燈感興趣的不多,希望能多培養一些手藝人,認真地把這件事情做好,傳承下去,不要讓它失傳了,這就是我的最終目的。”肖志鵬感慨地說道。
2018年“建陽高照花燈及其扎糊技藝”成功申請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陽區也把其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張名片,積極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投入其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江潔 張威 吳大灼)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