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護圈?城市舊樓加裝電梯難題怎么解?怎樣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市域社會治理事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去年9月起,廣州市委平安廣州建設領導小組市域社會治理組、廣州市委政法委舉辦“廣州市市域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大賽(2020—2022年)”,經媒體巡展、網絡評選、專家評審等環節,共有 10個參賽項目脫穎而出,榮獲“廣州市域社會治理十大創新項目”。
5月19日,廣州市召開市域社會治理創新成果交流會,會上揭曉了“2020-2022年度廣州市市域社會治理十大創新項目”和13個“優秀創新項目”名單,充分展示廣州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實踐創新成果。
(相關資料圖)
2020-2022年度廣州市市域社會治理十大創新項目
1、“352”工作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護圈
(白云區委政法委、廣州市公安局白云區分局)
城中村“352”工作法是白云區委政法委和區公安分局聯合推進的筑牢城中村安全防護圈創新舉措。近年來,白云區立足“當下治”和“長久立”,準確把握城中村治理短板和難點,聚焦夯實基礎、強力打擊、推進整治、優化管理,創新推出城中村“352”工作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護圈?!?”即每一棟樓配備一名樓棟長、一個全區統一管理的電子門禁、一支存儲時間不少于30天的聯網視頻,科技+人力雙核守護樓棟安全;“5”即立足“路口、村口、巷口、檔 口、門口”,織密城中村視頻天網,助力疫情防控、應急處置等社會治理工作;“2”即圍院式管理+群防共治力量,加強智能閘口建設和治安聯防隊伍、“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建設。2022年,白云區48個城中村接報盜竊類警情同比下降10%。通過治理,白云區城中村平安建設基礎有效夯實、社會治安環境向好發展、服務管理水平切實提升,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實現宜居宜業的幸福村社美麗嬗變。
2、打造黨建引領下的群眾滿意、多功能社會治理共同體
(黃埔區委政法委)
推進基層綜治中心建設是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生動實踐。2021年6月,黃埔區在全省建成首個區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統籌信訪、公安、檢察、法院等12個職能部門入駐,真正實現群眾來訪“只進一扇門”、解決問題“最多跑一地”,被確定為2022年廣州市特色綜治中心試點。引入情報信息研判指揮中心系統、“粵平安”等平臺,實現精細化治理、精準指揮調度的能力。中心成立以來接待服務群眾66700人次,日均177人次,受理案件25917宗,日均69宗。充分發揮基層工作者“品牌效應”,積極打造品牌調解室,接待來訪群眾1106人,受理案件343件,成功調處案件338件,挽回經濟損失共1885萬元,形成多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3、創新舊樓加裝電梯法治保障體系
(廣州市司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舊樓加裝電梯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社會治理的痛點難點。據不完全統計,廣州需加裝電梯老樓至少5萬棟,舊樓加裝電梯需求越發迫切。近年來,廣州市從制度建設、人民調解、行政復議、法治宣傳等方面著手,為舊樓加裝電梯“落地難”開出“法治良方”,以民生“小切口”推動實現了社會“大治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計完成加裝電梯規劃審批14119臺,惠及逾百萬人,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高。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新研討班做經驗交流發言。
4、打造全市首家來穗服務區級示范中心
(天河區委政法委、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
天河區來穗人員服務示范中心是全市首家集來穗業務和融合服務于一體的區級中心,自2021年11月建成啟用以來,強化黨建引領,緊扣“公共服務”“就業創業”“標準化管理”“融合關愛”“共建共治共享”5大任務,依托“微心愿”“微項目”的發起認領,引流自上而下黨群政府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為來穗人員整合和精準配置多元化公共服務,并深度挖掘調動來穗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潛能,培育“同地、同業、同志、同趣”來穗社會組織和志愿團隊,推進小規模、漸進式的“微自治”,探索推進社區問題“微治理”,解決來穗熱點難點問題,以小切口介入帶動大變化,不斷拓展來穗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和方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5、“129”模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
(從化區委政法委、區民政局)
聚焦探索超大城市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2019年以來,廣州市從化區通過圍繞黨建引領“一個核心”,搭建區、村居“兩級平臺”和創新實施“九步培育”的“129”社會組織培育模式,引導轄區社會組織圍繞鄉村所需制定服務計劃,由孵化平臺幫助社會組織查漏補缺、固本培優、提升專業能力,發揮組織自身優勢挖掘鄉村價值,通過公益創投項目等方式做實民生實事,帶動村民共同參與鄉村自治。先后打造了良口鎮碧水新村、江埔街鳳二村、鰲頭鎮帝田村等一批鄉村治理試點項目,全面優化提升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效能,共同營造鄉村治理共治共建共享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從化區特色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之路,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6、狠抓“兩個中心”信息化建設 為基層社會治理發展聚力賦能
(花都區委政法委)
近年來,花都區持續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成效取得明顯提升,但還不同程度存在多平臺并存、多系統運行、功能作用趨同的情況,以及基層鎮街、村居與區直機關、職能部門之間信息梗阻、通聯不暢、出口雜亂、指揮混亂等問題。為進一步優化資源、發揮更大工作效能,花都區將區“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區應急指揮中心與區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區綜治中心并牌運行,采取信息化聯動模式,分析研判、協調聯動、妥善處置日常社會治理事件和應急狀態事件,全面推動構建以“兩個中心”為樞紐,以10個鎮街為主導、23個成員單位為主力、1401個綜合網格為細胞的社會治理新體系,取得明顯成效。
7、構建社會風險防范化解三級體系
(增城區委政法委、區社會風險研控指揮中心)
為應對新形勢下社會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新任務、新挑戰,在上級的統一領導下,增城區于2020年10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區社會風險研控指揮中心,統籌推進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逐步建成風險隱患“一站收集、集中研判、分級分類、聯合化解、動態督辦、規律總結”的全流程閉環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推廣建設鎮(街)社會風險研控指揮中心,構建起區、鎮(街)、村(社)協調聯動的社會風險防范化解三級體系,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水平。兩級中心實體化運作以來,全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全區矛盾糾紛總量和月均值均同比大幅下降,打造出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增城經驗”。
8、“智慧+”創新推動建設領域實名制與工人工資分賬管理工作
(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建設領域實名制與工人工資分賬平臺化管理工作是由市委政法委統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聯合交通、水務、林業園林、人社等多部門,聯動推進的數字化防欠治欠工程。市住建局著力從源頭防范化解建設領域勞資糾紛,以實名制和工人工資分賬管理這根“基礎樁”為著力點,創新搭建廣州市建設領域管理應用信息平臺,強化預警警示“一線通”模式,將清理拖欠工作由事后的協調解決變為事前預防、事中介入、事后處置,實現從簽訂合同到退場登記、分賬管理從總包專戶到工人工資卡的全流程實時監控,有效促進建筑工人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切實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權益。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貼心“管家”,不斷增強市域社會治理“發展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格局。平臺上線至今,全市實名登記建筑工人314.23萬人,通過平臺發放工人工資總金額近千億元。
9、黨建引領創新培育信訪“家文化”
(廣州市信訪局)
在全市信訪系統不斷培育逐漸養成信訪“家文化”,是貫徹落實市委主要領導批示精神、推進廣州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2022年以來,市信訪局會同市直各部門、11個區共同圍繞創建彰顯家國情懷、廣府文化的“家人、家事、家書、家訪、家常話”廣州信訪“家文化”,堅持以更新信訪工作理念為重點,以推進“羊城信訪為家解憂”系列活動為抓手,以優化人民來訪接待環境為窗口,全力以赴回應群眾所思所盼,千方百計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積極探索和創新打造新時代廣州版“楓橋經驗”,取得良好成效。通過積極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培育信訪“家文化”,提高了對信訪工作特有規律的認識、提高了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制的能力、提高了廣大信訪干部隊伍的素質能力、提高了推動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10、益路穗行,繪就生態新畫卷
(廣州市人民檢察院)
廣州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環境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力繪就“藍天白云常作客,碧水凈土入畫來”的美好生活畫卷。2020年至2022年,共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案件1500件,11個案例獲評全國、全省典型案例。全市檢察機關堅持聚焦監督重點,持續抓實河涌整治、守護海洋、耕地保護等監督工作,助力打好檢察藍保護生態綠“主動仗”;堅持深化多方聯動,建立健全公益訴訟指揮中心、公益訴訟大數據智能服務平臺,聯簽“河湖林長+檢察長”等機制,織好生態檢察工作機制“守護網”;堅持推動多方共贏,創新設立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開展增殖放流和補種復綠等活動,建好多元化恢復性司法“新格局”。多項工作為全省乃至全國首創,工作經驗得到最高檢、省檢察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推廣,形成環境公益訴訟“廣州模式”,為廣州市域社會治理提供了精準有力檢察服務保障。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 章程 通訊員:廣正發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