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信息:致敬勞動者 | 建造工匠,讓鋼筋水泥開出絢爛之花

2023-05-01 14:37:10    來源:大洋網    

廣佛大橋項目已完成主塔架設,廣州白云站已露真容,白云新城20多棟產業大樓不斷刷新城市天際線……當下的廣州市白云區,處處涌動著熱火朝天的建設圖景。一群群建造工匠日夜奮戰,精益求精,將這些重點項目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以技術創新為建設大美白云添磚加瓦,讓鋼筋水泥開出絢爛的花。

廣佛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福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把脈廣佛大橋建設,將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在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一期工程施工現場,建筑工人正忙碌著安裝橋面吊機,準備進入主橋施工環節,呈現出一片如火如荼大干景象。

“不同的作業條件下,焊接吊裝的方向、尺寸都要特別注意,確保吊具不會有絲毫變形,確保工程的質量。”廣佛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福貴正向現場管理人員了解施工中的管理細節。在廣佛大橋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奔走于施工現場檢查是劉福貴的工作常態,以確保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方案描繪的廣佛大橋藍圖能按計劃推進,一步步走向現實。

扎根建筑行業28年的劉福貴,積累有豐富的水利、市政工程施工經驗,并于2020年底參加廣佛大橋項目建設,擔任項目總工程師,負責技術管理工作,帶領項目團隊的成員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劉福貴(右二)帶領項目團隊成員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

“廣佛大橋項目的最大技術攻堅是鋼結構主塔的安裝,攻克了之后,我們很自豪。”劉福貴指著主塔方向說,主塔橋面以上的高度有75米高,呈“人”字形態,重量約1400噸,在安裝技術方面面臨體型大而重、水上吊裝高度較高、質量及線形控制難度大等難點。如何安全精準地安裝,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攔路虎”。

為攻克技術難關,劉福貴帶領技術攻關小組加班加點,認真學習類似工程施工方案、規范規程等文件,熟悉掌握設計圖紙及理念,制定技術管理制度。與此同時,他還經常組織團隊到周邊項目參觀學習,交流施工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為本工程的技術管理工作吸取經驗,帶領團隊對設計方案進行反復推敲優化。

劉福貴(左)與團隊成員交流分享施工項目經驗

“一開始,我們設計采用大型浮吊設備整體吊裝,我們也有豐富經驗,但實際情況不適合。”劉福貴提到,由于施工地點是內陸河段,下游通航條件不具備大型浮吊進場條件,經反復修改后,他們決定重點研究分節吊裝方案,就是把75米的主塔分為10個節段來組拼,啟用了當時吊裝能力廣州第一、世界第三的200噸塔機(現有別的項目塔機超越了),有效解決了主塔吊裝的難題。

“要真正做到施工工人從心里明白每一道工序的技術要領,嚴格按方案施工。”劉福貴仰望主塔時提到,如今,廣佛大橋項目主塔屹立江中,他盼望著下一步項目繼續按期完成合龍,以廣佛大橋聯動廣佛人民,共同譜寫廣佛同城樂章。

廣州白云站項目工程技術部部長陳祥杰:

無懼困難勇攀高峰,與白云站項目共成長

入夏的廣州,陽光明媚,陳祥杰在廣州白云站項目現場忙個不停。自該項目施工之日起,陳祥杰便入職,先后擔任實習生、站房主管、工程部部長。眼看著廣州白云站從平地慢慢建起,到如今已見雛形,他感嘆就像是攀登山峰一般,每登高一級,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自2020年從湖北工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時值21歲的陳祥杰就進入中鐵建工集團廣州白云站項目,擔任工程部部員。“剛到工地時,發現場地環境條件惡劣,地上都是泥漿,工作起來頭頂烈日,沒有任何遮蓋物,曬掉皮、加班到晚上11點是家常便飯。”陳祥杰回憶說,剛分配到工地不久,他就負責廣州白云站主體站房現場施工管理工作,其負責區域的施工面積超22萬平方米。從早到晚,他都穿梭于各個施工現場,日均暴走2-3萬步,最高峰時一天能接到300個電話,需要協調的問題五花八門。

陳祥杰(右)與同事在白云站項目施工現場

談起參與建設感受,陳祥杰說得最多的便是成就感。比如廣州白云站外觀的花瓣柱設計,平均每片花瓣角度旋轉外翻約28米。這部分彎曲角度大,而鋼筋配得非常密,容易出現安裝了第一根,后面就安裝不上的情況。后來反復試驗多次,陳祥杰在與設計單位的通力合作下,決定采用信息建筑模型,把現場的鋼筋重新排序組裝,使得組裝時底部受力均勻,最大程度降低風險。

廣州白云站項目工期壓力大,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陳祥杰憑借著快速高效的刻苦鉆研工作,僅用一年半時間,就順利晉升為該項目工程技術部部長。“我覺得年輕吃點苦沒啥,多學點東西。加上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強,我每次覺得堅持不下去,就到健身房鍛煉,繞著石井河慢跑,打游戲,或是和家人、領導談心,慢慢心情就平復下來了。”陳祥杰說。

如今,陳祥杰主要負責排好現場的工期進度計劃、編寫施工方案、管理現場質量進度等多項統籌工作,協調好現場各個工序的銜接,確保各個隊伍能按計劃日期完成工程節點,確保廣州白云站在今年年底順利完工。

“廣州白云站項目對于所有人來說,工作強度都很大,辛苦是必然的。但是身為其中一員,能夠有機會為國家奉獻一份力量,我感覺是很自豪很驕傲的。”陳祥杰表示,一路走來,看著廣州白云站從平地一點點建起來,慢慢變成現實,就像是攀登山峰一樣,期待項目盡早建成,讓廣大群眾共享這一城市建設成果。

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經理朱煒強:

創新+協作,帶領團隊跑出建設“加速度”

隨著施工外架的拆除,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逐漸掀開“蓋頭”顯露真容,在藍天映襯下,其深色玻璃幕墻和獨特的外形格外引人矚目。“就像撫育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大樓即將落成,倍感欣慰和自豪。”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經理朱煒強指著正在完成最后裝修的大樓激動地說。

“堅守與執著”是朱煒強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他,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扎根工地10余年,一步步成長為重點工程建設的行家里手。2020年底,他來到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擔任項目經理。

“大學畢業后,我參與了多個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借助公司的平臺深耕建筑工程施工領域,參與建設了一個又一個精品工程,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和方法。”朱煒強說。在負責項目建設管理的同時,他還帶領團隊進行技術創新,摸著石頭過河,解決了很多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疑難雜癥。

朱煒強說,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鋼筋作為混凝土結構的骨骼,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鋼筋在加工與安裝時的連接方式,決定著結構的骨骼是否能正常工作,確保結構安全。他帶領團隊針對鋼筋的機械連接加工,研發出一種自帶鋼筋端頭切割的鋼筋直螺紋機,通過鋼筋螺紋加工機、砂輪切割機以及鋼筋加工平臺進行集成,使工人可一次性對鋼筋進行平整切割,并在螺紋加工機中進行加工,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同時也保證了鋼筋的加工質量,使產品合格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朱煒強介紹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設計亮點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朱煒強始終以“重科技創新促生產、抓質量創一流企業”為座右銘,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螺絲釘”。他還帶領項目攻堅團隊深耕作業一線,積極解決施工問題,創新施工工藝。他先后完成了公司多項科技課題的立項與研發,獲得了《一種廢舊輪胎熱裂解再生炭黑改性材料以及改性瀝青》《不設對拉螺栓進行豎向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及其施工方法》《一種內爬式塔吊的爬升梁用的翻裝方法及裝置》等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是建設工地上名副其實的發明能手。

朱煒強(中)帶領項目攻堅團隊深耕作業一線

團隊精神是工程建設制勝的法寶。畢業10余年的職業堅守,讓朱煒強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不斷升級,在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項目打造出了一支硬核團隊,攻克了一項項施工技術難題,推動了施工作業標準化、機械化建設,千方百計確保項目節點目標任務的完成。

“看著項目和項目所在的白云新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起來,自己有幸參與其中,為地方經濟和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同時也有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朱煒強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湯南 通訊員:全碧芳、肖惠津、劉喜冰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通訊員:譚札烽、肖惠津、黎天智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