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4月28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廣州知識城廣場項目二期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一期、二期工程全面交付投入使用。項目總建筑面積約78萬平方米,集會展中心、產業寫字樓、芯片設計大樓生態合院和園區商業服務于一身。這是國家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示范性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范全國的知識產權引領型創新驅動發展高地。
為方便管理和高效建設,項目分成四期開展施工。一期包含會展中心、獨棟及合院辦公樓和超高層寫字樓,二期包含公交站、合院辦公樓和地上連廊,三期為幼兒園、公寓住宅芯片技術產業樓和高檔酒店,四期為2棟超高層內含五星級酒店、博物館、辦公樓和高端公寓。
截至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交付投用,三期工程全面進入裝飾裝修階段,四期工程正進入主體結構攻堅期。
為打造科創企業高端入駐條件,項目團隊聚焦知識產業創新賦能基地的建設目標,從施工設計到選材選型,多方調整、精益求精,全力打造高品質創新工程。項目實行“邊建造邊入駐”模式,截至目前,已有服務知識產權的灣區知識產權青創中心、刑事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知識產權審判大樓、中國國家地理標志大廈、及“智能芯片之家”的芯片技術產業樓等7棟大樓投入運營,極大帶動了廣州知識創新活力。
項目團隊大量采用BIM等新技術應用,進行建筑生命全周期模擬,實現可視化設計和性能化分析。在會展中心玻璃幕墻施工中,通過BIM模型與點云模型的結合,不斷調整玻璃分隔方案,聯合玻璃廠家進行各種樣板嘗試,確定玻璃的最佳分隔和最優曲率,解決雙曲玻璃加工、運輸、施工上的難題,完美呈現皇冠狀外觀立面效果。
項目采用“海綿城市”設計,通過下凹綠地、雨水調蓄池等措施實現開源節流。項目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用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生態功能。
為最大化利用建筑空間,項目團隊將綠植景觀插入到合院之中,運用BIM模型結合現場實際不斷調整綠植和建筑融合度,巧妙將光、風、綠植景觀引入室內,形成舒適、綠色的花園式生態合院辦公環境。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天研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