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珠水,晨鐘暮鼓;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晨,鳥兒在枝頭開始了一天的喧鬧,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北門人頭攢動,市民跑步進場,開始最熟悉節奏——晨練;映入眼簾的,左側是露天乒乓球臺,右側是改造升級后煥然一新的智能健身設施,前方則是近千米的環場塑膠跑道,日常健身設施一應俱全,市民在快樂運動的同時,增強了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廣州市體育局負責人介紹,天河體育中心因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而生,見證了中國體育事業的騰飛和廣州城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方便市民開展全民健身,1995年開始,天體大部分設施免費或者優惠向市民開放,如今每年約有500萬人次到此鍛煉身體,這里已然成為蜚聲海內的網紅健身打卡點和中國體育的重要地標性建筑。
1996年,天體建成了全國第一條健身路徑;2022年,健身路徑成功升級為5.0版,新一代“智能化、數字化”全民健身路徑,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和品質生活的好去處。數據顯示,全民健身路徑啟用僅半年時間,就吸引了近2萬名市民使用了十幾萬次,好評如潮,大家紛紛點贊“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體育公園”。
65歲的市民陳馨美告訴記者,她住在附近,每周來全民健身路徑鍛煉2-3次,這里運動器材豐富,有一些適合老年人舒緩拉伸、鍛煉手腳靈活度的器械,可以一邊鍛煉一邊和朋友聊天,“升級后的健身路徑看起來更漂亮了,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鍛煉,現在小區和公園健身設施越來越齊全,在健身場所和器械方面省了不少錢。”
據介紹, 4次升級改造,天體健身路徑占地達到1000平方米,是集運動、競賽為一體的趣味性、互動性健身場地,智能健身器械提供了趣味競賽模式,可以現場組團競賽、線上跨時空比拼等,打破了“場館思維”,以賽代練,通過隨時隨地、群眾自主自發的趣味賽事,提高健身人數。
天河體育中心負責人介紹說,升級后的健身路徑建設成為“智能化、數字化”戶外智能健身區域,旨在通過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等健身設施,推進全民健身路徑更新換代、提檔升級,解決健身設施建設低端重復、種類單一的問題,讓周邊市民享受到更智能、更科學的健身生活,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科學健身的行列,推動廣州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天體全民健身路徑不斷升級的歷程,正是廣州體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其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勾勒出了體育強國的美好藍圖,更讓所有的健身群眾看到黨和國家堅持辦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一以貫之的初心和決心。
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過程中,廣州狠抓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大賽工作齊頭并進,重在踏實、務實、落實。
據悉,廣州優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出臺了《廣州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廣州市“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工程行動計劃》,各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全面出臺。
“群體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借助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等渠道,打造智慧體育平臺,截至目前已經上線640家體育場館,提供惠民服務190萬小時、411萬人次,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工作案例。
廣州競技體育實力穩步增強,2022年廣州籍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12項、國家級冠軍49項,全省冠軍377項,向上級輸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35人。
廣州體育產業提質增效,把握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利契機,制定“體育與健身”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構建“總鏈主企業+分鏈主企業+龍頭企業” (1+4+16) 結構布局,強化創新引領,推進體育招商,產業格局不斷擴大。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更是廣州體育直面問題、消除隱憂、砥礪初心再出發的一年。廣州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提振士氣、凝心聚力,鼓足干事創業精氣神,以“三年工作兩年干、兩年工作一體推”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統籌做好體育各項工作,著力提高超大城市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孫嘉暉 通訊員穗體宣 王侃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