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是未來十幾年內,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磅規劃,其公示期于2月3日結束。廣州在高質量發展中如何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以及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為此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 何鏡堂
【資料圖】
要做好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既要注重嶺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要貫徹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相結合。首先,要讀懂嶺南文化,在明確保護目標、做好價值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保護路徑。嶺南文化是多種文化的融合,是中原文化、南粵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交融,同時體現了我們當地氣候環境所帶來的特殊性。廣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首先需傳承歷史城區的風貌,展現嶺南傳統街巷的肌理、歷史文脈、人文內涵以及文化特色。第二,要貫徹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尊重嶺南氣候、環境特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重視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地域文化和時代和諧統一的問題。第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有獲得感,要增強和提升街區公共服務體系,改善社區交通和生活環境,因地制宜地增加居民公共空間和“口袋公園”、綠地、水池、休閑和互動場所。
在具體方式上,對歷史片區采用“微改造”、漸進式方式開展城市有機更新和活化,對片區內新規劃的建筑應保持與整個街區風貌協調,在這方面廣州也已做出了不少成功案例。廣州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創新,反映了近年廣州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方面的深入探索、展示了當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領域的高水平實踐。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王建國
城鎮建筑遺產保護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內容之一,多年廣州在這一方面積極探索、敢為人先,在名城保護的理論、方法和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而且在名城保護的實踐方面也積累豐富的成功經驗。結合城鎮建筑遺產不同尺度保護和管控引導的差異性,還需要精細保護和科學保護。
第一是精細保護。保護傳承必須是上下結合的事情,是從宏觀、中觀到微觀都要發力的事情,僅僅講規則、條例、政策遠遠不夠。歷史文化保護就是在微觀層面上,能夠在公共性、共享及樂享生活的社區尺度上,多做一點工作。廣州過去十幾年在恩寧路、北京路、沙面等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下一步還需要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系統整體連接起來,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更好地結合。
第二是科學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不是只講情懷、講管控、或講政策,還要依托科技進步來做保護工作,真正提升歷史城市在舒適性、宜居性、健康性等方面的人居環境品質。今天,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還要面對國家有序推進雙碳戰略實施的要求,做更加低碳、減碳的保護、更新和改造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 潘安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本質和目的是守住城市生存的本源和穩定城市發展的根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是為了樹立城市的標志,也不僅是為了展示舊城的風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要強化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傳承。
廣州是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因商而立,又因商而興,在歷代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千年商都的歷史,賦予了廣州開放、包容、務實的廣府文化。自1982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廣州始終把“守住城市生存的本源和穩定城市發展的根基”作為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要義。
近年來,廣州在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守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根與魂”方面的貢獻卓有成效。廣州市名城保護工作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綜合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功能維度,形成了立體的、全方位的名城保護框架體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 通訊員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