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搶建方艙醫院的人

2022-11-25 15:34:40    來源:南方+    

“一通電話,我就知道事情不對了。”

前不久,在深圳寶安區務工的機械工人陳少光,深夜接到了組長的電話。對方匆匆留下一句,“去廣州,今晚出發”。 


【資料圖】

要知道,除了任務期間,這個老鄉一般是不會這么晚來電的。

聽到廣州疫情吃緊,陳少光迅速打開手機搜索,連日的新增數據令人揪心。

而他能做的就是,搶建方艙!

天河區體育公園應急項目內,建設者雨夜趕工。通訊員供圖

如今,對于面臨抗疫三年以來最復雜、最嚴峻疫情的廣州,搶建方艙的確是當下尤為關鍵的一戰。

同一時間,來自湖南、江西、云南、四川、廣西、福建、遼寧等地的數萬名建設者加入搶建方艙醫院的隊伍。

湖南常德小伙段學軍跟著舅舅來到了廣州,他雖然年輕,但干水電建筑已經有兩三個年頭了。

對他來說,廣州是他除了老家外最熟悉的地方,一年里通常有多數時間待在這座城市,“有活時就在廣州掙錢,沒活時就在老家休息一下”。

福建工廠主老張聽聞廣州要建方艙,自己立刻組織工人開始加班加點生產板材。

在他看來,這些年自己受惠于廣州,發展于廣州,工廠也因為珠三角的生意更加紅火,“廣州有需求,我們義不容辭”。

緊要關頭,他們以己軀守衛著第二故鄉——廣州。

(多地已交付,廣州隔離設施正加緊施工,時長共57秒)

趕時間!1個小時手繪圖紙

“到了!” 

11月15日凌晨2時,安裝工程師聶浩驅車和12名中建四局的管理團隊抵達了廣州一處健康驛站施工地。按照要求,他們必須在5小時之內,完成三區超過70畝的場地平整工作,為后續建設打好基礎。

但此刻,呈現在工人們眼前的,還是魚塘、泥濘和半人高的荒草。

“大家都急,甚至來不及電腦出樣。”項目工程師張佳盛記得,現場的碰頭會上,自己直接手繪出了第一張圖紙。

作為一名項目建設者,同行們大多習慣于在電腦上將圖紙繪制出來然后開會討論。然而這天,他只用了1個小時,就將這個地塊“庖丁解牛”,繪制出了其所負責區域的基本的設施位置和道路情況。

這里將建成廣州最大的應急隔離轉運點,預計可容納超8萬人。

廣州一處應急轉運點項目的施工圖。石磊攝

板房安裝工人呂新軍,曾在天津等地援建過方艙醫院,應急項目是他的拿手好戲。但是,時間這么緊、要求這么急的援建任務,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數萬人在一個項目上同時作業,是此次廣州各個方艙和隔離點建設中最常見的情景之一。

工人們需要傾力合作,老師傅們通常已能和其他工人熟練搭檔,甚至聽懂對方的家鄉方言。

河南班主魯建局帶著將近70名工人抵達建設現場,其中不乏湖北、江西工人,為此,他常常需要講話時拉高嗓門,反復幾遍,著急的時候,他就拿起喇叭,把河南口音的“一二一”錄進去再擴音播出來,弟兄們有了相同的節奏,拉電纜時也就更容易使勁。

一線工人正指揮頂板吊裝。通訊員 陳鑫攝

深夜,被“點亮”的方艙越來越多

22日深夜,廣州城東的黃埔方艙醫院施工現場依舊悶熱。

5000多名工人們正在為最后的交付工作進行收尾沖刺,該項目建成后,將提供近萬張隔離病房床位。

孫章建是黃埔方艙醫院板房組組長,他日前從白云、增城完成任務后,又帶著200多名工人馬不停蹄趕來了這里。

為搶工期,這些天,工人們已經忙得沒了時間概念,“兩班人倒班,人休息,工程不休”。

工人在深夜進行方艙施工。石磊 金鏑攝

搭方艙需要幾步?

“一房兩頂四柱,框架就能搭起來。”孫章建告訴記者,現場這些隔離房,每個約1.7噸重,先在地面架設好水泥墩,再用吊車將板材吊裝,隨后工人進場,將柱體與板材打上螺絲,一間間板房就成了。

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干起來,孫章建卻無比小心。

通常情況下,四根立柱架設完畢后,吊車會把房頂緩緩吊起,工人們就需要爬到梯子上將接口處的六個孔位對齊。

隨后,像孫章建這樣的“主工”一邊讓“輔工”拿著對講機和吊機溝通下降,一邊再用螺絲槍將“一柱一面”緊緊鎖住。

四個人、六個人、八個人,工人們按照不同工序,分批進入現場。用聶浩的話說,“蓋方艙,就是咱這撥人和下一撥人接力跑”。

聶浩說,肉眼可見的速度,兩棟房子就“成形”了,“上午西邊這棟才剛起,下午東邊這棟都完工了”。

方艙建設現場,工人協力拼裝板房。

隔離板房初成,但與方艙醫院和隔離點所需達到的“三區兩通道”的標準建設仍有差距,工人們還要加班加點搶建最后的醫護入場區域。

此時,該是電工葉林深就和同伴進場了。他們要盡快將房間內的電路和走線布置完畢,讓艙內達到合格的居住條件。為了通電,葉林深等工人們爬上爬下,將一個個方艙“點亮”。夜越深,被“點亮”的方艙就越多。

建設者們在深夜搶建方艙。

一些大體量項目,還會要求項目施工者們能夠“有機”統一,做到同步協調。

項目工程師張佳盛所督戰的三片區的臨時指揮部里,一張清晰的圖紙張貼墻上,圖紙上每個板房區需要間隔16米的安全距離,而他也在這張“作戰圖”上,每日盤點項目的進度,“東邊快了,就可以把人調到西邊趕上進度”。

在板房放置地面之前,需要清晰地定下其坐標,“90后”羊城工匠劉兆陽作為測量工程師,需要為每一個板房敲定精準的位置,他要用儀器測定每一塊石墩的方位,常常繞著工地,一天下來走了3萬步。 

工人們在安裝板房構件。吳明攝

最著急的還是“人等料”

“加人,加料,加車!”

凌晨,一輛輛來自五湖四海的貨車載著“打包箱”抵達黃埔知識城方艙醫院項目建設現場。建設高峰時,來往車輛常常將施工現場的道路圍得水泄不通。貨柜車長,別說進場,現場調個頭常常需要20分鐘。

但車子一慢,工程可就得慢了。在方艙醫院建設現場,建設者們最著急的還是“人等料”。

要建房,先通路。指揮部開始發揮現場“神經中樞”的作用,他們與交通運輸局、交警等兄弟單位聯動,疏通現場道路。在建設現場,一夜時間,鋪設出了一條16米寬的水泥道路,并規劃出一條“單循環”卸貨路線,大小貨車才能暢通無阻。

打通了交通的毛細血管,物資正常能運進來,貨車東門進,西門出,即到即卸,即卸即走,給下一輛進場貨車留出位置。

從生產到安裝,接力者們越跑越快,只為搶出時間,早日交付。

“廣東的廠家都被我們訂光了,現在已經從福建、湖北、甚至山東調貨過來。”中建四局華南建設公司設計院王生玉坦言,為支援廣州各地方艙醫院建設,這些天已調動全國的兄弟單位加緊生產,廠里生產一車,就往廣州運一車。

工人連夜施工作業。通訊員供圖

這幾天,廣州的雨一下就是三四天,陰雨天氣給施工建設帶來不少麻煩。

經歷了三天的雨水,南沙的道路上滿是泥濘,常常一腳下去,雨靴就被厚厚的泥漿拖住。一天下來,泥路走多了,工人腳上的泡就不停地往外冒。

凌晨2時許,廣州黃埔上空再次飄起細雨。一批工人即將換下休息,又一批工人已抵達工地,孫章建帶隊交接后,坐在大巴車上發了個朋友圈:“辛苦奮斗只為更好的明天。”

雨天施工。梁文祥攝 

“還有人在等,得趕緊把方艙蓋起來”

進出過三道關口,查三個碼,離場還需掃出場碼……

盡管每個方艙醫院和隔離板房建設現場的卡口各不相同,但在進出上卻遵守著相似的規則。

每天清晨,剛剛抵達現場的工人就排起隊,先做一次核酸,若有忙碌者來不及,也須在晚上離場時補上。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工人們除了徒手搬運貨物之外,還需要時刻戴著口罩,保護別人,也保護自己。

戴著口罩的方艙醫院建設者們。石磊攝

“怕不怕疫情?”“不怕,咱干這活是光榮的事。”來自云南的少數民族夫婦吳新華和妻子蘇昂在工地五天了,他們此前在廣州黃埔的一處項目上務工,廣州要蓋方艙,兩口子就收拾好行李奔赴廣州。

盡管施工繁忙,但每天晚上兩口子都會和家里13歲的孩子打一通視頻。晚上休息后,他們在視頻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廣州蓋方艙。

何為方艙?他說不明白,他只是告訴兒子,“我和你媽媽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工人,但人家需要咱們,也可以盡自己微薄之力”。

來自云南的吳新華、蘇昂夫婦。

中建四局五公司南沙健康驛站項目三區現場副指揮長羅未來是湖北人,此前他曾經參與過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項目的建設。

對于羅未來來說,“雷火”的這段經歷,既是經驗,更是精神,“現在還有人在等待,我們得趕緊把方艙蓋起來,有需要的人就可以盡快住進來”。

這些天,盡管在工地上沒日沒夜干活,但羅未來最掛念的還是身處海珠區的湖北老鄉:“前兩天有個侄女還發信息給我,說在海珠封控快兩周了,問我什么時候能出去。我告訴她,廣州正在全力蓋方艙,就快好了。”

萬邦公司的黎玉嬋說話柔聲細雨,光看外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位廣州番禺姑娘可是項目上最“難纏”的人,她需要熟悉每一道工序,并時刻盯著,提醒工人們哪里進度慢了,哪里還需要加把勁。

在她的帽子上,每天做一次核酸會貼上一個卡通圖案,如今,帽子前沿已經貼滿,她已經10天沒有回家了。

建設人員每天測完核酸后會拿到一個貼紙。

而在結束了在廣州白云區8天的日夜奮戰后,建筑工人們也會因不同的情況前往不同的下一站:

湖南工人劉顏學需要和兄弟們完成就地隔離,隨后再一同乘車返回老家;

江西工人楊澤則等待返回東莞的在建工地上,“著急的事干完了,需要回原來的工地接著干”;

四川人楊正權則跟著大部隊,再次轉場至清遠項目的荒山上,那里需要先平地再建房,進度有些著急,需要更多人幫忙。深夜,他們到達現場項目部,完成報備后領下了西邊兩棟樓的水電工程。

即將交付使用的方艙醫院。吳明攝

新的一天又將來臨,或許,又一座方艙將在這一天完成交付。

【記者】徐勉 朱紅鮮 吳揚

【攝影】吳明 石磊 梁文祥 金鏑 張令(見習記者) 

【統籌】何雪峰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