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將把跨江之路用時縮短至2~5分鐘,海珠灣隧道將實現中心城區15分鐘抵達廣州南站,廣佛大橋將為“華山一條路”的金沙洲居民過江進城增添新選擇……廣州一條條在建的重要道路橋隧工程正在加速推進,它們將讓城市發展的骨骼更強壯、血脈更暢通。
今年已過半,廣州各交通大項目正穩步推進中、工期整體可控。穩固投、促基建,交通縱橫“生長”、路網愈加完善。目前,廣州已基本建設形成了“空鐵海路、連通世界、輻射全國”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未來通過加快完善的交通網絡,促進內外循環,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藍圖:更撐區域發展、增強樞紐功能、愈便民生出行
【資料圖】
聯網、補網、強鏈,廣州交通在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揮灑筆墨,在支撐區域發展、增強樞紐功能、便利民生出行方面發揮交通力量。一棟棟高樓在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崛起,這里將成為全區科技創新發展新引擎。引擎帶動區域騰飛,交通是連通發展的血脈。在琶洲大灣區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與廣州國際金融城之間,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一條戰略發展通道正在加速建設中。道路通,百業興。這條隧道是聯通黃埔區、天河區、海珠區交通動脈的重要環節,建成后將加強區域間交往連通,有助于推動構建一江兩岸三片區的廣州城市新格局,為廣州建成更強輻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供有力支撐。
“從市區到廣州南站,遇上出行高峰要一個多小時?!笔忻裢跣〗惚硎?。打通廣州市區到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正在實施,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發揮道路輻射帶動作用,讓廣州的高鐵“朋友圈”更加緊密。項目建成后,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有望縮短至15分鐘。這條快速通道將聯通環城高速、內環路等城市道路,有力增強廣州南站的集疏運能力,進一步提升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海珠灣隧道施工現場
“自古華山一條路”,對于家住金沙洲的小蘇而言,很是恰當,這一困境將迎來改變。長約1.3公里的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一期工程飛跨珠江兩岸,將實現廣佛牽手,強化互聯互通,大大緩解金沙洲大橋的交通壓力、破解金沙洲的“擁堵困局”,未來金沙洲居民可通過廣佛大橋抵達大坦沙島,再通過珠江東橋抵達廣州市中心?!半S著金沙洲居民數量增加,現有過江路網的通過能力已經趨于飽和,這條打通金沙洲與珠江彼岸的新通道建成后將為居民過江增添一個選擇?!睆V佛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福貴表示。
海珠灣隧道施工現場
建設:項目穩步推進、工期整體可控
在廣州各處重要道路橋隧工程工地,均是如火如荼大干景象,藍圖正一步步“走向”現實。全長約2.07千米的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穿江而過,聯通新港東路與黃埔大道。目前這條隧道已實現主線全線貫通,項目總體形象進度比例為88%,正有序推進地面輔道以及隧道內配套附屬機電、監控和裝飾等的施工,確保實現今年年底完工目標。未來,兩岸往來再添新通道?!八淼澜ǔ珊笫忻耨{車從車陂路(車陂南地鐵站)到新港東路(萬勝圍地鐵站)僅需2~5分鐘。”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項目負責人張寶湖介紹稱。
向南看去,全長4.35公里的海珠灣隧道連通海珠區和番禺區,與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共同構成廣州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建成后可從東曉南高架快速直達廣州南站。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海珠灣隧道工程南浦始發井及后續段基坑土方開挖順利完成,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兩臺外徑15.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將分別于10月、11月進場,其中西線盾構機將于年底始發,海珠灣隧道預計于2024年底完工通車。
海珠灣隧道施工現場
再望向西邊,可緩解金沙洲大橋擁堵難題的廣佛大橋,其主墩塔座已具規模。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深達40米的樁基已經基本完成混凝土澆筑,工人們正進行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年內一座超過30層樓高的橋塔將會矗立珠江之上,并且,這座100.5米高的主塔預計將于年內封頂,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更便民的是,廣佛大橋是獨塔中央索面鋼—混組合梁斜拉橋,拉索設在橋面中間,為兩側非機動車道留出空間——將設5米寬的非機動車道,行人和非機動車過橋更安全。
廣佛大橋施工現場
擴圈:推動硬連通更上新臺階,讓城市間連接更緊密
廣州市通過科學謀劃、持續加大推動大灣區硬連通更上新臺階,并且充分發揮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大力推進戰略性、高等級陸路通道建設。
目前,廣明高速、北三環二期、機場第二高速北段、花莞高速等16個高快速路項目相繼建成通車,全市高快速路總里程已超過1100公里,已形成“三環十九射”的高快速路網布局。接下來還將積極推進廣佛大橋等跨市路橋項目,持續優化過江通道布局。同時,加快獅子洋通道、深中通道、南中高速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建立南沙樞紐與香港的直接交通聯系,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廣州還將加快打造“12312”出行交通圈,實現珠三角內部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左右通達,擴大廣州的“朋友圈”,讓城市間連接更緊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盧夢謙 實習生 吳俊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高鶴濤、蘇俊杰 實習生 肖予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