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8月10日下午召開的第四屆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地區規劃專業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荔灣區廣船項目(AF0403規劃管理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優化》獲得通過。該項目是廣船地塊二期,規劃提出,將結合鶴洞東站進行站城一體化T0D開發,打造新一代城市商務商業文化綜合社區。與此同時,對廣船原有的船塢船臺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濱江船廠原址主題公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地塊位置圖
兩條地鐵線+1條有軌電車 緊鄰珠江位置優越
2018年,廣船正式從荔灣遷往南沙,老廠區所在地塊位置非常優越,位于荔灣區白鵝潭商務區東沙片區,距離白云機場約36.5公里,距離廣州南站約9.6公里。2017年,廣船地塊(荔灣區AF0403規劃管理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經市政府批復;2018年,廣船地塊舊廠實施方案獲批復,按照政府收儲和自行改造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更新。
地塊周邊交通圖
整個廣船地塊被分為三期,一期地塊于2020年1月出讓,廣船二期、三期地塊內含原廣船自主改造地塊5.57公頃,現擬全部納入收儲。本次進行規劃優化的是廣船二期地塊,規劃范圍面積為22.59公頃,地塊西面臨近快速路芳村大道南,北面臨主干路鶴洞路,西側為廣州地鐵11號線(2023年建成)和佛山地鐵11號線(遠期規劃)鶴洞東站。項目距離鶴洞東站約1.5公里,預計2023年底開通可為地塊提供較好的軌道交通服務。此外,規劃中的廣州有軌電車22號線在項目地塊周邊設站2座。
現行控規中,廣船地塊(一、二、三期)總計容建筑面積125.4萬平方米。其中,本次規劃范圍22.59公頃位于廣船二期,總計容建筑面積為65.7萬平方米,綜合容積率2.9,公共綠地中大型文化設施建設量為2.37萬平方米。
規劃同時提出,下—步結合招商情況,在落實原控規總建設量不變、不突破控制的建筑高度及制高點的前提下,允許同類性質地塊間(商業商務、公共綠地宜建區)騰挪計容建設面積,提升開發靈活性。
聚活力,強化站城一體
廣船地區從生產岸線轉為生活岸線,已經成為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關鍵一環。最新規劃提出,緊扣國家,住建部、省市對廣船地區的最新發展要求,支撐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廣船地區鶴洞東站周邊打造為新一代城市商務商業文化綜合社區。規劃愿景為:活力新濱江,灣區未來港。
首先,聚活力,強化站城一體,優化站點周邊功能。依托鶴洞東站,打造復合集聚、高效貫通的濱江綜合體:引導更多商務商業及公共功能向鶴洞東站站點周邊集聚,通過地上地下商業廊道、屋頂花園、連廊體系等高效聯通。同時優化站點至濱江軸線的商業與文化設施布局,增加多元的活動體驗。
強化站城一體理念,實現地上地下互聯互通與協同開發。設置4個協同開單元,單元內地塊之間,可采取地上公共連廊、公共平臺、商業平臺,地下商業、文化、停車的一體化設計與開發。地鐵站點出入口結合地塊內建筑主體一體化建設。
地下空間協同開發方面,設置跨地塊的地下商業設施、文化設施、地下空間和地下停車,地下空間協同開發范圍內,若作商業文化等經營性功能使用的,由相鄰地塊之間平分建筑面積,納入各地塊容積率計算。協同開發單元內地塊間可合建地下停車庫,合設地下停車出入口,減少地面出入口交通壓力。
二層平臺與連廊體系方面,各地塊裙樓通過跨地塊的二層或以上公共連廊、公共平臺、商業平臺相連,形成“萬屋相連”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跨道路公共平臺、商業平臺的寬度不超過可建范圍面寬的60%;跨道路公共連廊寬度不超過10米。
廣船、廣鋼、廣紙歷史文化要素關系圖
建船塢博物館和廣船文化藝術中心
其二,優形象,創造疏朗的濱江建筑形態。2017版控規,地鐵站點周邊500米用地采取“街區化、高密度” 理念,部分地塊高度突破250米,最高建筑達到300米。此后,住建部下發《加強超高層建筑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新版規劃對現行控規重新優化地塊高度,塑造富有韻律的濱江天際線。細化各類功能配比,重構空間意向,優化地標高度和天際輪廓線,打造疏朗大氣的城市空間形象。地標高度控制在250米以下,臨江一線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丫髻沙大橋至鶴洞大橋濱江段,廣船地區和醫藥港地區形成兩個制高點,形成前低后高錯落有致的天際線。
其三,顯文化,打造濱江船廠原址主題公園。最新規劃提出,對廣船原來的船塢船臺進行活化利用。完整保留1號船臺,活化利用2、3號船臺。保護船臺整體風貌、主體結構及核心價值要素,新建船臺藝術中心與工業遺產本體分離設置,形成市民花園、文化公建、便民商業一體的船臺公園。地上建筑面積約3400平方米。
將現狀船塢活化利用為船塢博物館,在保留船塢側壁、底面、主要構件及主體結構的前提下,利用下凹空間新建博物館,并引入水景,重現展示原有造船作業、引船入江的歷史圖景。地上面積1900平方米、地下面積2600平方米。
毗鄰船塢博物館新建廣船文化藝術中心,在地上一層、地下兩層體量中置入展覽、餐飲零售等功能,與濱江市民廣場、陽光草坪形成緊密的整體,提供豐富的全天候市民文化活動。地上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地下4500平方米。
與此同時,廣船、廣鋼、廣紙工業遺址片區統籌規劃,廣船工業遺產、車歪炮臺與珠江對岸的南石頭監獄遺址等文物共同形成濱江歷史文化門戶,既展現廣州的紅色革命歷史,又能加強對“工場傳奇”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的打造。
規劃結構圖
規劃效果圖
新增一處9班幼兒園 補齊教育配套
其四,補配套,解決周邊社區教育配套。為解決近期周邊居住用地對幼兒園需求,在規劃范圍內新增9班幼兒園一處。因規劃范圍南側(廣船三期)現行控規規劃的12班幼兒園近期無法實施,本次方案在規劃范圍內新增一處9班幼兒園,用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19平方米,綠地率≥35%,以解決近期周邊居住用地的配套。
在綠地方面,中軸綠地7000平方米公共服務設施全部置于地下,確保地面層的公共性與通透性;中軸綠地兩側地塊地上建筑體量順應場地歷史空間肌理,建筑體量不宜過大,創造通往中軸綠地的通廊,確保中軸綠地開闊、通透、可達。同時提升地鐵站點至濱江的步行便捷性、視線通達性、功能多元性,打造多元體驗的軸線序列。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連續的步行系統,將廣鋼新城、廣船片區,濱江綠地便捷相連。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