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科普志愿者開展科技助農活動。(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陽 攝)
【資料圖】
“心相蓮·搭把手”系列報道之二
村里來了“紅馬甲”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陽 通訊員 黎亮鈺
2月27日,陽光正好。在湘潭縣烏石鎮平山村,漫野的油菜花悄悄探出了“腦袋”。金黃的油菜花與村莊、居民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
在金黃的田野中,一群“紅馬甲”被村民圍住。“這株油菜,根須多且白,稈子壯,這是高產的象征……”“紅馬甲”趙立國正耐心細致地進行講解。
當他撥開葉子,油菜稈上出現了一個“傷疤”。“這是菌核病的癥狀。”趙立國提醒。“現在嚴不嚴重,如何快速有效防治?”村民們關切地詢問。
趙立國當即給出建議,抓住晴好天氣,立即進行田間管理,開溝排水,通過植保無人機噴灑防治病蟲藥劑和硼肥,為油菜生長提供豐富的營養,促進油菜高產、優質、豐收。
針對村民關心的如何科學用藥、如何選用防治藥劑等問題,“紅馬甲”們一一進行解答,并現場演示了植保無人機噴藥的注意事項。
傾聽時,村民楊正軍不時點頭,并將一些重點和要點記在心里。在田地里摸爬滾打半輩子,楊正軍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帶給農業的新變化。“耕、種、收、藏基本實現機械化,很多新技術也逐步推廣運用。”他告訴我們,關鍵時刻,有“紅馬甲”在身邊,很安心。
這些“紅馬甲”是來自湘潭縣農業農村局,是“蓮鄉里手”科技科普志愿者。湘潭縣2022年獲湖南省糧食生產(油菜)先進縣,共種植油菜20多萬畝。當前,正值油菜生產管理的重要時期,志愿者下村入戶面對面進行指導,助力油菜豐產增收。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季,也是備戰春耕生產的“黃金期”。志愿者們給村民們帶來了一項新技術——干籽包衣播盲谷技術。
在一處倉庫內,志愿者們將金燦燦的稻谷和幾瓶紅色的藥劑倒入種子包衣機內。隨著機器啟動翻轉,藥水均勻地包裹在稻谷上,為其披上了紅色的“外衣”。
“這就好比種子穿上了‘防護衣’,起到防病蟲、促壯苗的效果。”志愿者陳鶴松介紹,目前,全縣共配備了20多臺機器,只要種糧大戶有需要,技術人員提供隨叫隨到服務。通過干籽包衣技術提高成秧率,培育壯秧,為早稻生產奠定好的苗架基礎。
了解這一新技術后,村民們躍躍欲試。“秧好一半禾。種子包衣后解決了很多后顧之憂。”楊正軍決定今年就嘗試。
除了推廣運用新技術,志愿者還在品種選擇、備肥料、土地翻耕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積極服務油菜、早稻生產。
“志愿者送技術上門,送到了我們的心坎上。接下來,我們將把技術用在田地里,讓水稻、油菜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村民們紛紛點贊。
此次在平山村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只是湘潭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湘潭市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標準,盤活基層各類資源,打破部門壁壘,將散落在全市各部門的2068處服務場所、40多個網絡平臺等納入文明實踐陣地,建立了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學習模范、群眾文化、技術技能、鄰里相助、傳承民俗等工作平臺。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個、所70個、站951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充分發揮陣地作用、聚力作用、輻射作用,因地制宜開展接地氣、聚人氣、提士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去年,全市各中心(所、站)在“湘潭愛心銀行”發布活動每周均不少于2次,每月不少于8次,全年發布完成的活動不少于18000場。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在蓮城“遍地開花”,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