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國際投資者瞄準中國國債有這幾個理由

2020-06-19 11:27:02    來源:巴倫 公眾號    

在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后,為了減輕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貨幣寬松措施,國內債券市場一度大幅上漲。但隨著第二波疫情的出現,債市近期出現回調引發關注。全球頂級資管機構景順(Invesco) 6月17日召開了“2020年中固定收益市場展望”線上研討會,該機構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和亞洲信用研究主管胡奕對亞太地區固定收益市場的前景做了分析。

景順認為,這次疫情對市場的影響不是銀行資金鏈斷裂,而是整個生態環境,要看后續的市場走勢是怎樣的話,必須要先看疫情期間,哪個國家、哪個地方會先較快的復蘇。亞太地區債券市場的走勢可能會比較類似于“U”型和“W”型,雖然中國內地、香港、韓國、日本、新加坡經濟都在緩慢復蘇,但第二波疫情還存在不確定性。比較有利的一點是,相比歐美地區,亞太地區的復蘇勢頭更明顯,財政操作空間更大,因此在整個大環境下亞洲是有優勢的。

景順判斷,由于利差、安全性等原因,中國債券的配置價值得到認可,外資將繼續持續加碼中國債券。

后疫情時期,亞太債市優勢更突出

在疫情沖擊經濟之際,亞洲的央行沒有像美國和歐洲的央行那樣無限制提供流動性,因為亞洲的基本面可能比很多其他的發達國家更加穩健,最先走出疫情的國家會受惠非常大,“U”型的反彈可能會更快。

黃嘉誠稱,在看待債市后續表現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量。

從基本面來看,亞洲不少公司的基本面在疫情影響下可能會慢慢走弱,但如果通過重啟經濟、重啟公司,把資本開支控制住的話,那么后續的現金流相對來說比較穩定。

從價值層面來看,亞太地區債券的價格對比全球來看較有吸引力,相比美國、歐洲同等級的債券收益率會更高。

從流動性來看,全球受到共享想法的影響,央行在不同的維度會給市場一定的流動性。相比美國基本上完全沒有限制地把流動性提供到整個市場,用自己的國家支持全球國家共享,亞洲央行目前還沒有看到更大規模的措施。最近國內的流動性相對比較緊,國外的流動性是非常暢順的,說明國內也不太擔心短期內流動性會消失。

綜合來看,黃嘉誠認為下半年亞洲的基本面相對其他國家來說較為穩健,他更看好亞洲高收益債券市場。

國際投資者瞄準中國國債的幾大理由

就中國國內市場而言,胡奕認為,在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經濟可能呈現“對號”形的修復路徑,實現2%到3%的增長,十年國債利率是2.8%左右的水平,人民幣兌美元的利率是6.9-7.1%的區間。中國境內穩定的信用債市場有助于境外中資美元債市場的修復,境內外中資債券收益率差距還有進一步收窄的空間。這是景順基于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預期做出的預判。

數據的另一個亮點是,5月份國際投資者在境內債券市場上持有總量和新增的凈投資額都實現了歷史新高。

驅動國際投資者配置的因素有幾個:

首先,疫情高峰期過后中國債券的收益率和主要發達國家收益率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目前中美十年國債收益率利差大概為215個基點,處于過去十年的高位。

此外,中國境內債券和全球主要的利率債和信用債市場呈現出比較低的相關性,這意味著將中國債券加入組合當中有助于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和風險分散,以及風險調整后的收益。

最后,進入全球主要的債券指數進一步提高了國際投資者的投資動力,中國較好較快地控制了疫情也進一步增強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

與此同時,境內信用債市場在疫情高峰期的表現遠優于全球主要信用債市場,在今年3月份全球市場拋售的過程當中,境內債券信用利差的表現是遠遠穩定于境外中資美元債的信用利差。

黃嘉誠認為,從資產價格和資產的吸引力來說,可以看到新興市場的資金是往中國這邊走的,很多投資者對中國國債有很大興趣。但他們也會覺得有不確定性,第一是透明度,他們覺得中國國債的市場還沒有真正做到公開透明。第二是整個政策層面和政治層面,他們覺得不管是中美貿易沖突還是其他的政治緣故,還有不確定性。

流動性因素是配置債券的首要考量

和一年前相比,債券收益率下滑不少,在這樣的環境下,黃嘉誠認為投資債券應該關注流動性。

他表示,去年整個市場相對景氣,很多債券類型的基金回報相對比較高,但今年必須要把整個預期重新定位,在這個前提下,如何配置必須要從上文提到的基本面、價值面、和流動性層面考慮。

其中最重要的流動性,2008年是流動性驅動的市場危機,這次也有流動性驅動,因為很多錢要立馬贖回,現在不管怎么樣必須從流動性里面想,因為從3月份的時候這波市場調整,可以看到基本上全球所有大類資產都是跌的,包括無風險的國債,就是美國國債也是跌的。黃嘉誠認為,如果把流動性把握好了,從價值層面來看哪個市場的價值比較高,后續配置可能會重新預判今年可以達到的回報預期。

中國債市經歷了極速去杠桿,現在進入了平靜期。談及如何看待后續債券投資機會時,黃嘉誠認為首先要從央行的政策來看他們的預期對整個經濟增長點是怎樣預判的。他認為,疫情以后央行把經濟增長的預期是往下調的,整個政策環境是希望把利率往下調,但是一個過度寬松的環境下會導致市場中出現一些套利的活動。判斷后面的形勢會如何需要看幾個重要指標。

1、整個經濟會是沒有通脹的復蘇。因為一般來說經濟增長需要從需求端來帶動供給端,但是這次整個經濟在“解凍”以后需要反過來從供給端那邊先提供很多的供應,希望從需求端慢慢拉動起來,從價格層面來看,通脹可能不會到預期得那么高。

2、很多企業手中累積了太多債券,資產負債表里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必須要用債/融資來達到未來的增長,然而有差不多3到4個月的時間這些公司是沒有收入的,現金流有壓力,負債端相對來說是往上走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就必須要加快推動產能,要看供給端能否提升。

3、從經濟的基本面來看,疫情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以后才能有經濟的全面復蘇,從政策層面肯定希望利率是要往下走的。(作者 郭力群)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