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氣溫突破40℃!探訪鄭州高溫熱浪中的考古人

2022-06-20 08:19:47    來源:大河報    

入夏以來最長、最強高溫熱浪過程,正在給河南帶來一次大“烤驗”。當考古遭遇熱浪,卻是有別于大家所理解的“考古熱”。6月16日,鄭州市最高氣溫突破40℃,大河報·豫視頻記者走進鄭州市的兩個考古工地,探訪高溫熱浪中的考古人。

探方內工人們揮汗如雨工地內配備仁丹、藿香正氣水

上午9時許,鄭州市區的氣溫早已突破了30℃。藍天無云,陽光強勁,鄭州文廟附近的一處商城遺址考古工地,70多個工人正在緊張工作。

考古工地負責人李冬建介紹說,工地的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

“夏天基本都在高溫環境下干活,而且必須是在白天工作。”李冬建說,考古工作區別于其它的工作,受光線的影響很大。晚上光線較暗,不能有效辨別不同的土質土色,也不利于考古發掘工作。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工人們戴上了遮陽帽,幾乎是全副武裝,盡量減少了肌膚的暴露面積。而負責挖掘、清運土方的工人,早已渾身是汗、汗水淋漓。

夏天的考驗,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6月份是干熱,7月份、8月份是濕熱。干熱的時候曬,濕熱的時候悶,喘不過氣來,李冬建說,濕度大的時候,坐在工地上不動,就已經汗流浹背,更何況是下到探坑里面干活了。

在探方旁邊的桌子上,擺放著仁丹、藿香正氣水。這兩種藥物具有清暑開竅的功效,用于傷暑引起的惡心胸悶、頭暈等。李冬建說,工地上隨時準備著這些藥物,有備而無患,以免中暑等疾病的發生。

調整工作時間避開最高溫時段 保證探方內土質濕潤

在西四環、北四環附近的小雙橋遺址考古工地,雖然遠離主城區,但到了12時許,這里的氣溫已經向40℃快速緊逼。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不少已經熱得衣衫濕透。

有幾位工人不停地向探方內灑水,保證地面的濕潤。這是考古工作的關鍵一步。工地負責人師東輝說,灑水之后,技術人員才能判斷不同歷史時期的土質土色,要挖哪些區域,具體應該怎么挖掘。

但是,盛夏時節,陽光曝曬,探方內的土層干得快,所以得一直澆水。往往是水灑上去之后,就馬上跟進挖掘,其實也是在和高溫天搶時間。

師東輝說,小雙橋遺址考古工地目前有30多名工作人員。在高溫天,他們每天上午7時開工,11時左右結束,下午3時開工,6時30分結束,盡量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段。現場,他們也配備了充足的水源和必備的藥物,為工人們提供后勤保障。

“考古工作是露天作業,夏天和高溫、降水抗爭,冬天要和寒冷對抗,最冷的時候,手腳都快凍僵了。”師東輝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刮風下雨,霜露冰雪,都是考古工作的注腳。

高溫天曬出“考古色” 實習生有了大夢想

商城遺址考古工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但李冬建每天在工地內的步數,經常是突破20000步。特別到了夏天,高溫時段,即便是做好了防護,依然是做不到全面的防曬。

所以,考古人有了統一的考古色。“天天風吹日曬的,也練就了我們的膚色。”李冬建說,這在他們看來是健康的膚色。他們經常開玩笑說,不用掏錢,就能做全方位的日光浴。

在施工現場,記者注意到有很多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身影。根據李冬建和師東輝介紹,他們都是在校大學生或研究生,都是考古專業的,在考古工地進行實習。他們有的在現場負責記錄,有的在用專業設備刮著土層,有的在清理文物。

萬新欣是河南科技大學的學生,今年剛上大二,5月28日來到商城遺址考古工地上,如今已經20天了。“考古工地基本都在戶外,都是露天的,早就做好了應對惡劣天氣的思想準備。”萬新欣說,每天有較為固定的工作時間,再說自己也年輕,無論是高溫和工作強度,都在她的承受范圍之內。

她說,現在整個社會對考古的重視程度比以前高多了,從事這個行業在她看來是很有意義的。在和考古工地20天的接觸后,她是很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的。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