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
2、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4、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5、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6、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7、譯文: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
8、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
9、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
10、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
11、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
12、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13、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
14、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
15、誠實是上天的法則。
16、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
17、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圣人。
18、出處:《禮記·中庸》——戰國·子思擴展資料創作背景《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19、《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20、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
21、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
22、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3、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24、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
相信通過跲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