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體育館之一,位于四川成都的東安湖體育公園多功能體育館具備“冰籃轉換”功能,可在4—6小時內由冰球場轉換為籃球場。“冰籃轉換”的功能如何實現?5月3日,筆者前往該體育館探尋其中奧秘。
(相關資料圖)
鋪設750根“冰管”?保證制冷均勻
初夏將至,東安湖體育公園多功能體育館內,氣溫涼爽,1.8萬張紅白灰色相間的座席排列整齊。場館中央工作人員來來往往,正在進行維護,他們腳下1800平方米的混凝土地面均勻平整,“冰籃轉換”的奇妙過程正是在此實現。
“秘訣在于場館地面下鋪設的制冷管道。”場館建設方、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東安湖體育公園三館項目技術負責人袁貴福說,在館內底部混凝土平面下,精準地鋪設著750根制冷管道,這些管道呈蛇形彎曲排列,“類似家用‘地暖’造型,但它們的總長卻有22500米,豎起來有珠穆朗瑪峰的2倍多。”
在“冰籃轉換”中,冷卻水流進制冷管道后可使地面溫度降低,從而給冰面形成創造條件。“場館內配有專門的制冷機房,待地面溫度降低后就灑上水,再輔以專業的制冰工藝,就能使地面形成均勻的冰層。”袁貴福說,為保證冰管制冷均勻,項目施工中采取了施工模擬、精確定位放線、專用固定管卡等精細化施工方式,確保每根管道實現僅80毫米的均勻間隔。
如何實現“冰”轉“籃”?
袁貴福說,其中離不開一層叫“冰蓋”的保溫材料。冰上比賽結束后,待冰車修整完冰面,便可在其上鋪一層冰蓋,這種特殊材料可保證打籃球時冰不會融化,后續只需在冰蓋上鋪一層木地板,便可開展籃球比賽。同時,如要實現“籃”轉“冰”,只需將籃球木地板拆下、取出冰蓋后,再均勻灑上一層水,將冰層厚度補充到特定要求便可開展冰球比賽。
13層“夾心餅干”?保障場館多用途
冰上比賽結束后,厚度達4公分的冰層有需要融化的時刻,排水需求也會隨之提高,這又該如何應對?
環繞場地一圈、緊密相連的排水蓋板和其下的排水溝給出了最佳“解法”。“我們場館里每個排水蓋板上有4個排水口,整個場地共有450塊蓋板,加起來就有1800個排水口,可以將冰層融化后形成的水快速排出且不會出現積水現象。”袁貴福說。
“場館地下,仿佛一個夾心餅干。”華體集團有限公司東安湖體育公園三館項目冰場現場負責人李陽說,為保障場館地面能夠防水、防滲透、平整且堅固等,場館地面在建設中有13個構造層。“從被壓實的塑土開始,從下往上,我們分別鋪設有管道層、保溫層、防水層、制冰層、冰夾板層、混凝土層等層次結構,為場館各項功能提供保障。”
地下可實現控溫,地面也可以實現。作為甲級特大型體育館,多功能體育館內四周看臺設置有1.5萬座固定座席,以及3000座活動看臺。在比賽過程中,隨著地面溫度的降低,場館內的氣溫也會隨之降到適宜的溫度區間,但在場內人滿為患的情境下,如何快速降溫?
東安湖體育公園三館項目經理王晉說,直徑180毫米、均勻分布在每個座席下的1.5萬個通風口發揮了作用。在座席下方,通風口端部通過通風軟管與橫向風管連接,再與最長19米的主管道相連,主管道由兩側C型鋼固定后,再通過系統主風管與機房風柜連接,“它們甚至可以控制不同片區、不同座席的溫度。”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