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教育部日前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方案,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日常生活勞動任務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
1~2年級
擇菜、洗菜
養金魚、蠶等小動物
3~4年級
飼養雞、鴨等家禽
做涼拌菜、拼盤
5~6年級
做兩三道家常菜
如西紅柿炒雞蛋、燉骨頭湯等
7~9年級
會對家電進行簡單的拆卸、清理、維修等
各學段有哪些勞動課程?
(以下為部分內容)
烹飪方面
■第一學段(1~2年級)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如擇菜、洗菜等;
■第二學段(3~4年級)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蒸、煮的方法,如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
■第三學段(5~6年級)做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還要會設計一頓營養食譜;
■第四學段(7~9年級)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農業生產勞動方面
■第一學段(1~2年級)種植和養護1~2種植物或飼養1~2種小動物;
■第二學段(3~4年級)體驗種蔬菜、養家禽等;
■第三學段(5~6年級)種植與養護1~2種當地常見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樹等,或根據區域相關規定,合法合規飼養1~2種常見家畜,如兔、羊等;
■第四學段(7~9年級)開展組合盆栽、農副產品保鮮與加工、水產養殖、稻田養殖等勞動實踐等。
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方面
■第二學段(3~4年級)正確使用1~2種家庭常用小電器,如吹風機、吸塵器等,完成勞動任務。認識、了解廚具的種類和作用,正確使用廚房小家電參與家庭烹飪勞動,如用電飯煲煮飯。
■第三學段(5~6年級)使用洗衣機的不同功能洗滌不同材質的衣物;使用電飯煲的蒸、煮、燉等各項功能滿足食品制作的不同需求。
■第四學段(7~9年級)用螺絲刀、扳手等工具對家用電器進行簡單的拆卸、清理、維修等,如空調濾網的清洗,飲水機的清洗、消毒,家用電器小故障的判斷與維修等。
傳統工藝制作方面
■第一學段(1~2年級)選擇1~2項傳統工藝制作項目,如紙工、泥工、編織等,在教師指導下按照要求和步驟進行簡單作品制作,體驗傳統工藝制作過程。
■第二學段(3~4年級)選擇1~2項傳統工藝制作項目,如紙工、泥工、布藝、編織等,了解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識讀簡單的示意圖,嘗試設計簡單作品,并參考規范流程進行制作。
■第三學段(5~6年級)選擇1~2項傳統工藝制作項目,如陶藝、紙工、布藝、編織、印染、皮影、木版畫等,了解其特點及發展歷史,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選擇1~2項傳統工藝制作項目,如陶藝、紙工、布藝、木雕、刺繡、篆刻、拓印、景泰藍、漆藝、烙畫等,了解其基本特點,熟悉制作的基本技能與方法。 綜合教育部網站等
本地聲音
校長
開展勞動教育需要更多支持和保障
“這次教育部的新課標重新加入勞動課程,讓教育接地氣。增強孩子的勞動興趣,讓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學到勞動之外更多衍生內容,比如培養堅韌的性格等等。”未央區西航三校校長楊輝說。
不過,楊校長也強調,任何理念剛提出時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因此未來的路還很長,推動勞動教育還需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比如,需要達成校師、師生和家校三方共識,更有助于學生的全方位核心發展。”楊校長說。
另外,楊校長介紹,西航三校一直有開設勞動課的傳統。“我校按照不同年級,分段設置課程要求,并為學生設計了人手一冊的‘勞動成長手冊’”。疫情期間,學校取消了野炊活動,讓孩子們每人做一道拿手好菜,在學校進行廚藝PK,并將‘做一道好菜’納入小學畢業設計中,以此引導、推動學生的勞動教育。”
家長
有人點贊有人質疑
贊同的家長建議教陜西娃做面食
華商報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家長,大部分家長都十分支持勞動教育。
樊女士
我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我非常贊同增設勞動課。但同時又擔心會增加孩子的負擔,是不是以后孩子的考試科目又多了一門?
王先生
支持增設勞動課。希望從明天開始就有勞動課,同時希望學校能提供一些豐富的課程,讓孩子根據喜好選擇。
彭先生
建議勞動課體現地方特色。比如,陜西人愛吃面食,勞動課能否教教咱陜西娃和面做拌湯,或者直接制作一碗油潑面?
郭女士
我認為這些課程能幫助孩子更深刻認識理解生活,也能培養他們更強的自理能力,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提出一些疑問,他們表示,需要更多制度設計,保證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孔先生
希望這些勞動課程能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益孩子的成長,如果最終演變成家長打卡,那就太浮于表面了。
蔣女士
對雙職工家庭來說,本來就工作壓力山大,而且勞動課程內容還包含小家電故障維修、農業勞動等家長可能都不會的內容,更別提引導娃了,希望學校能給家長一些方法指導。
鄭先生
7–9年級的勞動課內容有“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對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花時間進行公益勞動和服務實在很奢侈。如果能在中考中對這部分勞動教育有體現,可能更能推動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吧! 華商報記者 付啟夢 李新怡
什么是『勞動課程』?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用于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同時,這門課程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
既要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既要關注勞動成果,更要關注勞動過程表現。
重視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
以教師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
熱議
年輕『啃老』 老了『啃娃』
終于替我們80~90后著想了
對新方案的這一變化,不少網友直呼:多年前的勞動課,如今又回來啦!但也有網友持質疑態度。
小A:我小學的時候的確是會自己做點簡單的飯了。
小B:我正在上四年級的女兒,前段時間已經會做西紅柿炒雞蛋了。
小C: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生活常識、基本能力教育是應該的,但還是不要上綱上線。
對孩子的成長過程而言,他會一直盯著兩類人,一個是父母,一個就是老師,父母和老師有好的榜樣,比什么硬性規定都強。
小D:這個要求很合理。五六年級的學生,有基本的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能力,能使用大多數家電、會洗衣拖地,簡單做幾道菜,能照顧病中的爸媽弟妹,懂得安全用電用水用火,具備生命安全觀,太有必要了。具備這樣的能力不代表就要在日常中去做,多數家長還是體諒孩子的,但緊急情況下的生存技能必須要有。
小E:難道是想“激勵”大家生娃嗎?年輕“啃老”,老了“啃娃”,80~90后這下有福了!哈哈!
編后
讓常住在蜜罐中的孩子見識下人間煙火也是極好的
煮飯煲湯進課堂,就現在社會環境來說,大多數00后甚至很多90后都不會做飯,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拯救。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在不少娃娃們身上都有缺失,而勞動課這門課程進入課堂,也能讓從小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們,見識一下人間煙火。
這樣的課程實施起來可能是有點“困難”,在于學校本身是否會為此開設課程,在于師資來源問題,要是做不好吃,令人生出類似“你的蛋炒飯是跟著體育老師學的吧”這樣的質疑,也不是沒有可能,估計這方面還得回歸生活,建議這樣的課程應由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來教授。
但時代總是在進步,不能用我們經歷的人間百態去要求新一代,這個時代屬于我們也屬于他們,大家各自發光,也挺好。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