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美金”政策急轉彎之后,向新大陸本土遷徙

2025-02-17 14:26:31    來源:36氪出海    

五日三變的政策羅生門

2月第一周,一場從國會山傳導到深圳灣的跨境“震蕩”,猛然降臨又猛然消失。

2月1日,特朗普政府突施“關稅組合拳”,在對華加征10%關稅的同時取消800美元以下貨物的“最低免稅申報金額(de minimis,又稱小額豁免)”政策。但更直接引發物流和電商圈震動的,還是2月4日美國郵政(USPS)暫停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包裹入境。一時間,大量來自中國的包裹擠壓在北美機場,無處可去。

不少中小賣家哀嚎“開年就要失業了”、“美國跨境沒得玩了”。

但不足24小時,USPS 再次宣布恢復接收包裹;2月7日,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恢復“最低限度”免稅門檻,直至商務部“建立足夠的系統來全面、迅速地處理和收取關稅收入”。

事關無數賣家的關鍵政策,就這樣上演了一場“折返跑”。

傳統模式的黃昏時刻?

24小時內,跨境賣家在小紅書上、在交流群里,焦慮地討論著信息和對策。

針對個人跨境包裹的“小額豁免”政策,指對不超過指定的價值或重量的進口貨品準予免除稅收,同時免除正式報關手續與申報程序。

而國內跨境電商的萌芽興起,也和“小額免稅”優惠、以及背后的直郵小包物流渠道密不可分。憑借成本低、操作簡便、覆蓋范圍廣、稅收優惠等優勢,直郵小包至今仍是許多電商賣家的跨境物流主要選項。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數據,2024財年中“小額免稅”進口量達到13.6億件;歐盟委員會則稱2024年有46億件低價值包裹進入歐盟市場,相當于每天1200萬件,其中91%來自中國。

640.jpg

一旦特朗普政府的“小額豁免”被取消,以往采用小包模式發貨的商品將面臨關稅成本激增,北美市場預計平均關稅稅率或將從0%提升至25%~30%區間,甚至更高:以一條普通的褲子為例,可能將面臨28.6%的基礎稅率、定向加征稅率17.5%——高達46.1%的總稅率。

對此,賣家們普遍討論的解法包括:直接加價、走更高成本的清關模式、或者經由仍有豁免的第三國轉口等等。但每一個都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薄的利潤,以及未必更低的風險。

比如從第三國轉口,有跨境從業人士表示:“轉口貿易不是新鮮事,很多東南亞發往美國的產品被海關的查驗概率也不低。加一道轉口,中間的成本也提高了。”

對于很多中小賣家,本身沒有太多騰挪的利潤空間,而一旦漲價削弱價格競爭力,能否保住銷量也未可知。有北美跨境賣家粗略算了筆賬:“按35%的稅率、15%的傭金算,得漲價70%才能覆蓋關稅和傭金的上漲,也就是100美元的產品需要漲價到170美元,還不算加收的物流服務費。”

目前雖然仍有喘息空間,賣家們也不得不未雨綢繆,思考長期出路。

新一輪淘汰賽,在本地化

在戲劇化的轉折之前,“中國制造-全球直郵”鏈條面臨的挑戰已逐步顯現。

一方面,關于取消“小額免稅”政策優惠的討論已久。不只是美國,另一個跨境主要市場歐洲,近期也擬調整“小額豁免”政策:歐盟委員會在2月初宣布將強化電商監管,調整150歐元以下低價值包裹免稅政策。一旦歐美兩大市場的免稅政策取消,靠性價比掙得的微小利潤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短期的應對方法也很難規避長期的生存風險。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體驗和電商臺利益角度考慮,都會更加偏好能夠本地化履約的賣家,以提供更好的服務時效和質量。例如,據36氪出海了解,Shopee 2025年的發展重點也在本地化履約項目(LFF)上,將給予多重激勵,進一步吸引國內商家轉向海外本土倉履約。

在海外倉模式下,商品通過海運或空運運輸至海外本土倉,再進行末端配送。對于消費者來說,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快地收到本地發貨的商品,且退換貨服務也更加便捷。此外,海外倉的合規風險較低,特別是在采取海運的情況下,運費成本相對較低,尤其適合中大件商品。

作為物流倉儲的重要節點, 海外倉近年來熱度持續攀升,從臺、賣家到服務商,都在不斷擴張海外倉布局。國內也針對海外倉業態,持續推出支持政策。例如今年1月,為支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國家稅務總局決定對納稅人以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方式出口的貨物實行“離境即退稅”。

當800美元免稅額度逐漸從“政策紅利”變為“合規陷阱”,以價格優勢與輕資產運營為根基的舊模式開始進入倒計時。這或許預示著,跨境電商的下一輪競賽,將是建設本土化供應鏈韌性,以對抗政策的不確定性。

640 (1).jpg

跨境電商的“新大陸”

北美作為消費大市場,是跨境的傳統優勢市場,但在激烈的政策波動下,大量商家也開始考慮多市場分散風險的可能。

這從臺勢力的遷移中也可以看出一二:以東南亞領航電商臺Shopee為代表的一些更加區域化和本地化的電商臺,也依托于本地經濟的繁榮、基礎設施的發展,快速崛起。

歸根結底,選擇臺和市場,也是選擇對宏觀環境的選擇。有增長中的消費能力、可預測的政策環境,才有穩定的臺和商家。近幾年東南亞和拉美市場的崛起是最好的案例。

這兩個區域都與國內保持著良好的政策互動,既有 RCEP 政策框架,也有“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賦能;同時還有正在形成中的供應鏈紅利:東南亞正在承接部分國內的產業轉移,與人口紅利形成協同爆發。

據谷歌、淡馬錫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2024年東南亞數字經濟GMV預計將達到263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15%;eMarketer 預計拉美市場(主要是巴西和墨西哥)今年零售電商規模將達到1800億美元。而作為覆蓋東南亞和拉美的 Shopee, 2024年三季度訂單量和 GMV 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當舊市場處于政策波動之中,預計新興市場反而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成為賣家多元化布局的選項。

長期來看,臺和商家的競爭都會落實到供應和履約能力,決定企業能否在價格戰、流量戰之外,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壁壘。

經歷東南亞市場的激烈競爭之后,近幾年 Shopee 也將重心持續放在本地化運營、完善自建物流體系上。據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三季度 Shopee 的增值服務收入(主要是物流服務)同比增長29.4%,達到7.672億美元;SPX Express 在亞洲的訂單有一半已可在下單后2天內交付。另據公開信息,借助本地倉配套 SPX Express 網絡,Shopee 的本地化履約時效相比國內發貨最快可提速70%。2024年 Shopee 12.12大促當天,本地化履約出倉單量達平日6倍,“極速達”和“次日達”本地化履約服務銷售額激增至平日的7倍。

從“被動避險”到“主動布局”

近期這場短暫卻震撼的政策“休克”,可以被視作傳統跨境模式的極端風險預演。

跨境直郵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優勢所在,但以海外倉為代表的本土化布局,正成為商家需要考慮的長期選項之一。而隨著國際經貿環境波動加劇,商家也需要具備“既分散又扎根”的模式,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做好緩沖和防御策略。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