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快的4號線問題出在哪?18號線為什么不在南沙人口稠密的中心區設站?佛穗莞城際的設計應該往鐵路還是地鐵靠?……
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講壇”在廣州舉行,講壇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韌性 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資深總工程師、廣東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造新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主任史海歐,分享了廣州市域快線和城際鐵路的建設與思考,解答了很多市民關心的焦點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快線1.0:
4號線不夠快,設計有兩點值得反思
史海歐梳理了廣州地鐵市域快線的三個階段。在1.0探索階段,代表線路有3號線、4號線、13號線,各自的時空目標不盡相同:3號線的時空目標是30分鐘由番禺廣場到珠江新城,大受市民歡迎,客流量超過運力;而4號線則被詬病不夠快,相當一段時間客流量偏低。
史海歐坦陳,4號線設計有兩點值得反思:一是最高運營時速只有90公里,盡最大努力提速之后,南沙客運港到新中軸的珠江新城依然要85分鐘、到傳統中軸的公園前要100分鐘;二是線路沒有直達城市中心區,需要換乘。
“4號線是按道路網絡的思路來規劃的,并不是按照軌道網絡來規劃的,城市軌道交通應該往市中心走。”史海歐橫向比較了巴黎RER市域A線、東京筑波快線等線路,這些市域快線的共同特點都是設計時速至少100公里,而且直接開進中心城區。
快線2.0:
14號線首次采用快慢車模式曾備受爭議
進入2.0市域一體化階段,代表線路有設計時速120公里的14號線、21號線,時空目標為外圍城區1小時到市中心,兩條線路都加入了快慢車運行模式,這是1.0線路所沒有的特點。“快慢車是此前廣州不曾有過的模式,當時14號線評審爭議非常大。”史海歐說。
開通后,他專門去搭14號線,發現乘客已經習慣快慢車模式,快車滿載率十分可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嘉禾望崗站,當再下一趟是快車時,不少乘客有慢車也不上,留在站臺等快車,他們知道這樣更快。”史海歐說,“這也導致了不少乘客積壓在站臺,讓我們意識到,站臺設計得還是偏小了。”
21號線的快車開通后經過一番調整,有慢車站“升級”為快車站,也有快車站被“降格”。史海歐特別提到一段往事:“最初設計時沒有天河智慧城站,后來天河區提出要求加站,加了之后線路還多繞了一些。”2019年開通之時,天河智慧城為快車不停靠的站點,短短2年間,該站的進出站客流一躍成為全線前列。2021年,廣州地鐵宣布快車增加停靠天河智慧城站。從不設站到慢車站再到快車站,天河智慧城站實現了三級跳。
快線3.0:
18號線曾打算“拐進”南沙中心區設站
來到3.0灣區一體化階段,代表線路有設計時速160公里的18號線、22號線,相比此前的120公里時速大幅躍升,時空目標也上升到:中心城區與南沙、外圍城區30分鐘互達;廣州與鄰穗城市中心60分鐘互達。
“18號線設計之初,我們曾打算繞進南沙中心區設站,但這樣到中心城區要35分鐘,達不到30分鐘的時空目標。”史海歐說。目前,南沙發展成熟度較高的蕉門河片區,需要等規劃中的15號線獲批并建成后,才能接上18號線。
開通兩年多,18號線的日均客流量在7萬人次上下浮動。根據客流預測,初期(2023年)的日均客流量是32.4萬人次。線路未開通至廣州東站,沿線區域有待發展,多條換乘線路仍在建設,都是客流表現乏力的原因。“目前客流主要集中在番禺廣場到市區段,南沙段的客流較低,”史海歐說,“這是為未來服務的線路。”
快線規劃中:
佛穗莞城際客流特點更像地鐵
規劃中的佛穗莞城際,原本廣州段屬于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年)中的高速地鐵——28號線,是速度等級最高的市域快線。
史海歐說,后來線路往市域外延伸,改名為廣州都市圈快線。2020年,數條(段)廣州都市圈快線進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近期建設規劃》。這就面臨一個問題,線路設計應該往鐵路還是往地鐵靠攏?
史海歐分享了佛穗莞城際的客流預測情況:遠期全線以城市內部客流交互為主,占比71.5%,其中廣州市內部交互量最大,達40.3%;其次是相鄰城市之間的客流交互,占比27.8%;跨城市之間(佛山往來東莞)的交互僅占0.7%。對比廣佛線,主力是兩市之間的交互客流,占比4成,高于佛穗莞城際。
史海歐認為佛穗莞城際在設計上應該實事求是,更靠近地鐵,覆蓋更多市民,提高線路客流效益。
“建議考慮采用6節編組定制A型車,相比8節編組C型車更符合客流實際。列車最高時速140公里和160公里,我們測算過鄰市間旅行時間相差不大,但能耗相差約10%。如果把不同線路之間的過軌貫通改成同臺換乘,有利于提高發車密度和運營靈活性。以上三點可降低上百億元的建設成本和車輛購置費用,以后運營成本也會減少。”
佛穗莞城際如果用6節編組A型車,運力夠不夠?地鐵3號線的擠爆局面,令市民對地鐵運力產生“焦慮”。史海歐說:“我們測算過,6A是足夠的,1號線也是6A。”記者了解到,佛穗莞城際遠期客流111萬人次/日,客流強度約1萬人次/公里,廣州地鐵采用6A編組的1、2、8號線,客流強度都在4萬人次/公里以上,1號線甚至超5萬人次/公里。
史海歐還引用了東京筑波快線的客流情況,全長58.3公里的線路,由市中心的秋葉原到外圍的筑波,設站20座,最高運行時速130公里(設計可支持160公里),“即便是成熟的東京都市圈,筑波快線開通初期的客流強度也遠遠不到0.7萬人次/公里。相比之下,我們的一些客流標準明顯高于國際。”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