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現代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城市才能健康發展。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省會城市,廣州必須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全面增強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暢通血管命脈。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下稱《規劃》)已經編制完成,形成廣州與周邊城市210條通道規劃(軌道59條、道路151條),加快構建“灣區1小時交通圈”和“鄰穗地區1小時通勤圈”。
△南沙大橋(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 通訊員劉偉、丘兵)
深入調研分析 預測“未來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
【資料圖】
強化“一盤棋”思維,堅持把交通規劃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局中思考、定位、統籌,以“一子落”帶動“全盤活”。廣州主動對接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清遠、韶關等周邊7市,深入開展“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調查研究,結合區域和城市發展方向,研判人口經濟集聚趨勢,預測分析“未來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特征。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廣州與周邊城市的交通需求呈現四大變化趨勢——
區域經濟關聯度增強,城際交往需求總量成倍增長。廣州與周邊各城市間經濟關聯度提升1.8倍,跨城萬人出行頻次增長65%。對外出行總量從日均403萬人次增加到766萬人次,包含30%的過境交通達到1085萬人次,增長近1倍。
中短距離高頻次出行特征顯著,經濟腹地拓展需要更廣泛的連通。30公里內出行達58%、都市圈60公里范圍達80%,軌道交通方式比例達60%,有必要提供多層次、滿足多尺度空間的交通服務。
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發展強勁,城市節點需要更高效的中心直達。知識城、東部樞紐、濱海灣、前海灣將成為廣深港澳東岸創新走廊新的增長點,科學城、黃金灣、創新城、明珠灣、環海灣、橫琴將成為西岸增長點,這些新增長點之間、以及與各城市中心的聯系需要更加高效直達。廣深極核雙城聯動,帶動東岸科技創新走廊交通強勁增長1.6倍。南沙灣區中心崛起,帶動西岸科技創新走廊交通快速增長1.2倍。
新空間結構下,需要構建更大范圍的通勤交通圈。隨著廣州與灣區城市的融合進入深水區,跨界通勤需求將進一步增長,廣佛莞同城化交通需求將增長90%,占廣州與大灣區11市出行的2/3,其中通勤交通更高達80%,亟需提升區域通道的密度及可達性。
構建“三張網” 與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
奔著問題去、向著難點攻、找到辦法回,廣州聚焦區域交通韌性更強、灣區出行品質更優、同城通勤效率更高,著力構建“三張網”,推動廣州與周邊城市形成公鐵多層級、方向多路徑、網絡互聯通、中心直達快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
建設國家骨架網,暢通國內大循環支撐能力。構建“雙人+三橫”國家鐵路網,高效貫通全省、通達全國大城市群;擴容和新建并舉,推進“兩環十六射”國家干線網落地生根,形成33條國家骨架對外通道。
強化灣區干線網,提升極點輻射帶動能力。圍繞廣佛中心,構建“雙環+十字+放射”灣區城際網絡,打造“三環十九射”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多層級灣區干線路網,形成63條灣區干線對外通道。
織密同城支線網,增強通勤保障能力。構建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同城化軌道網絡,以及疏密有致的同城道路支線網,暢通邊界地區微循環,形成114條同城支線對外通道。《規劃》實施后,廣州至各方向國家鐵路、高速公路均在2條以上,與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中心通勤交通高峰1小時可達范圍佛山方向由15公里拓展至30公里、東莞方向由30公里拓展至50公里。
該《規劃》作為區域協同的有力抓手,支撐各城市對交通一體化的認同、建設規劃的同步、協調機制的建立與優化,實現共謀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目前,廣州與周邊城市就互聯互通方案已達成一致意見,《規劃》提出的210條通道已基本納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報批稿)。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后續,將與各城市做好進一步對接,為后續交通項目規劃建設實施做好用地控制和資源要素保障。
△正在建設中的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高鶴濤 通訊員吳敏豪 陳欣)
長遠謀篇布局 交通先行推動廣州發展重心東移
與此同時,廣州堅持“解近憂”與“利長遠”相結合,將編制交通規劃與謀劃城市長遠建設發展相融合,召開廣州2049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專題研究會,研討充分發揮交通先行的引導帶動作用,推動廣州發展重心東移,解決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等課題,面向2049描繪城市交通規劃藍圖。
以打造“全向多層立體網,高效便捷交通圈”為總目標,高標準建成高效連接全球、便捷輻射全國、快速直連灣區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形成“灣區1小時交通圈”和“鄰穗地區1小時通勤圈”,推動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立體成網,支撐核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都市圈發展格局。
從“自成體系”向“立體復合”轉變,加強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線位共用、信息共享、立體互聯和標準互通。從“公路模式”向“軌道引導”轉變,應對中短距離城際客流快速增長,建設軌道上大灣區。從“站到站”向“門到門”轉變,提供更優質、高效的都市圈通勤交通服務,從“1小時交通圈”走向“1小時通勤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