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三月三,北帝誕,睇(看)飄色,嚟(來)沙灣”。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到番禺沙灣看飄色巡游,成為不少市民的一個固定選擇。今天(4月22日),闊別三年的沙灣飄色巡游再次回歸,讓不少市民十分期待。
(資料圖)
現場直擊:人山人海 房頂陽臺上全是人
今日下午,南粵地區最隆重、最盛大、最具影響力的“沙灣飄色巡游在沙灣街沙灣古鎮沿線舉行。本次沙灣飄色巡游的主會場設在沙灣古鎮內,巡游隊伍途經沙灣大道、中華大道。
據了解,沙灣飄色巡游是番禺區歷屆民俗文化節的重頭戲。按照習俗,當天清晨,來自沙灣街東、南、西、北四條村的村民便紛紛抬出本村自主創作的飄色作品,往留耕堂廣場集中。
中午12點45分,記者在現場看到,巡游方陣的各支隊伍都在進行最后的調整,部分“色仔”“色女”已經化好妝,換上服裝,整裝待發。
下午2時,隨著引領鑼聲的響起,萬眾期待的沙灣飄色巡游正式開啟,隊伍從留耕堂前廣場出發。
整個沙灣古鎮變成了歡樂海洋,主會場被圍得水泄不通,更多街坊和外地游客則涌向巡游路線沿線,等待一睹嶺南飄色風采。
在前方方陣里有鰲魚舞隊、舞獅隊、彩龍隊等,都是由來自沙灣各中小學的學生仔表演,其后最惹眼的“色仔”“色女”,萌態可愛,象征著非遺文化傳承力量的生生不息。
活動現場,各方陣隊伍有序陸續出發,人山人海,連臨近巡游路線的民房陽臺、房頂上也站滿了人,人們臉上洋溢著笑?;顒又鲿雠砸蛔裉搶m大門上有幅對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遞著人們的美好心愿。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巡游共有26板飄色參演,同時還有鰲魚、龍獅、魚燈、蘭花舞等組成的7個特色民間藝術方陣,巡游路線以沙灣大道、中華大道為主,途經經述路、大巷涌路和三桂路,路線長達3公里,讓沿途觀眾可以多角度、近距離欣賞表演,一飽眼福。
什么是沙灣飄色?嶺南傳統文化活化圖樣
沙灣飄色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精致巧妙的飄色被譽為是“凝固的戲劇、活動的雕塑”,糅合了戲劇、雜技和裝飾等藝術成分,凝聚著許多民間藝術者的智慧。2006年5月10日,沙灣飄色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遺名錄。
沙灣飄色以色柜作為展示舞臺,色柜上坐立著的人物造型稱為“屏”,凌空而起的稱為“飄”,二者由中間的色梗連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坐在上面的表演者叫“飄”,下面的是“屏”?!捌痢焙汀帮h”靠一條經過掩飾的細小的色梗(由飄色藝人精心鍛造的)鐵枝(鋼筋)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某一個故事的片斷,一組造型稱為一板飄色。對于參與飄色的“色仔”“色女”,要求非常嚴格——“屏”的年齡約七八歲,身高要在1.1到1.2米之間,“飄”的年齡約兩歲左右,身高要在1到1.1米間。
據了解,明代中葉至晚明時期已有沙灣飄色的相關記載,時至今日,不管是表演內容、人物造型,還是隊伍建設,都已歷經數次更新迭代,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由傳統民俗藝術繪制的,嶺南傳統文化的活化圖樣。
焦點:“色仔”“色女”如何飄起來?
飄色的設計既藝術又含蓄,每板飄色的“飄”立于劍鞘、竹尖、花卉、扇面與“屏”相配襯,組成一個造型精巧奇特、儀態優美、艷麗而又天衣無縫的畫面。
飄色之所以能飄起來,全靠一條經過精心鍛造的鋼枝,也就是“色?!?,這個神妙的裝置,猶如主心骨一樣,支撐著屏面和飄色上兩個小孩的重量,使他們能堅固而又巧妙地豎立在飄色板上,色梗又能裝飾成刀槍或者龍蛇。
揭秘:如何選“色仔” 膽夠還要身材“靚”
沙灣有一句諺語:“細個(小時候)飄色 大個(長大后)出色”。
選“色仔”是沙灣飄色的重要環節,主要需考察小孩的樣貌、身高、性格。舊時出色,色仔穿戴皆為自備,當地有爭獻子女為色仔的傳統,一來說明孩子長相俏麗、家境殷實,二來相信出色可以祛病擋災,助孩子成長順利。由于色仔裝扮和演示的神情動作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的水平,因此挑選工作都是由老師傅來把關,挑選規則嚴格且謹慎,對孩子的身高體重比例有極高的要求,其次孩子的膽量也尤為關鍵,要求考驗孩子坐上色梗的時候不會因為畏高而害怕或哭鬧。
本次活動也是沙灣非遺與新生代力量的“握手”,讓群眾特別是孩子們積極參與到飄色巡游中,提高公眾認知度,助推沙灣飄色傳承推廣,煥發時代新活力。
沙灣飄色,一直火不停!
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沙灣飄色之所以大火,是有歷史淵源的。
傳統的沙灣飄色活動舉行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北帝誕迎神賽會”,由鄉中各坊里輪流組織,每天出動20-30板色,伴以八音鑼鼓巡游表演于坊街巷。
每年沙灣飄色巡游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是民間盛行、聚人氣、促交流的傳統節慶日活動。每年飄色活動不僅是沙灣當地群眾心中的情結,也是游客喜愛的民俗節慶活動之一。
以往每逢賽會之期,鄰鄉民眾紛紛乘會觀摩,鄉人的親戚朋友無論親疏遠近都蜂擁而至。各家各戶除了參與賽會事務外,還需分派人手安排客人食宿。這不僅令鄉中食店爆滿,街市上的魚肉蔬菜搶購一空,更使客人的住宿大成問題,以致有些家庭在無奈之下,有悖于平常的熱情好客之道而閉門謝客,故有“沙灣出色,雨水滴滴、閂(關)門避親戚”之民諺流傳開來。
下一步,番禺區將繼續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精神,擴展“沙灣飄色”的非遺文化外延,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和旅游精品項目,為推動番禺文旅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力量。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 沙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波 肖桂來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