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日)是第133屆廣交會開展第二天,本屆廣交會吸引了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前來尋找商機。參展企業也是各顯神通,一方面不斷展出新產品新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推陳出新的展出方式吸引采購商。
匯聚全球客商 高水平對外開放
(資料圖)
總臺記者 張浩:今天是廣交會開展的第二天,昨天進場人次37萬,這個數據突破了往屆廣交會入場人次的紀錄。這些老客戶老朋友們再次相聚在廣交會,無論是參展商和采購商都釋放出了巨大的熱情和信心。
先為大家介紹參展商,廣交會匯聚了眾多品質優秀的產品,展商之間自然是摩拳擦掌,都把自己看家的主打產品和多款新品,放在廣交會進行展示。目的就是用直觀的產品形象,贏得更多采購商的訂單和青睞。我發現這里每家企業的展臺搭建也是別出心裁,有的是直接在展臺進行產品演示,讓采購商近距離觀察和體驗產品細節,有的則是把車間的實時畫面,通過大屏幕放到展臺進行展示。而有的企業,干脆直接把大巴車停在展館附近,只要客戶有意向、有時間,他們可以馬上帶客戶去工廠參觀。總而言之,參展商巧思妙想的各種奇招,為的就是讓客戶能看到企業的技術實力,增進相互之間合作的信心。
60多年來,從首屆廣交會迎來19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到本屆廣交會吸引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使得廣交會始終是中國面向世界開放的重要窗口,成為加強中外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相向而行中分享中國市場紅利,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而正是在這種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下,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夠搭上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快車,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D區展館首秀 企業明星產品齊亮相
本屆廣交會首次啟用新落成的展館D區,展覽面積由過去的118萬平方米擴大到150萬平方米。機械類展區、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制造等展區都集中安排在這里。
廣東臺記者 李斯琦:廣交會展館D區一層空間的設計承重高達每平方米5噸,而我們所處的二層空間均采用無柱結構,可以說特別符合一些大型器械的展出需求。
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展區,展示了幾臺智能自動駕駛飛行器。醒目的造型、充滿科技感的內飾,引來了不少海外采購商的咨詢和圍觀。而在這個展位上,一臺無方向盤、油門和剎車的無人駕駛小巴,同樣是備受矚目。
來自摩洛哥的采購商阿道,是第一次參加線下廣交會。這次他最期待的是關于無人機和動力電池的前沿技術。
摩洛哥采購商 阿道:先四處逛逛,可能過幾天后,我們會看到一些可行性。我們期待能簽下一些好的合同,所有跟電子有關的產品都是我們所關注的。
新啟用的展館D區,還將展出餐廚用具、鞋類和進口食品等領域的產品。
廣交天下友 樂享新商機
今年,第133屆廣交會全面恢復線下辦展,迎來了世界各地的采購商、供應商,展館內處處人潮涌動。
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廣交會全稱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于1957年春季,迄今已有66年歷史,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全、采購商最多且來源最廣、成交效果最好、信譽最佳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一個延續近70年,不斷開出新花,結出新果,講述新故事的展會,它的歷史淵源一起來了解。
1955年至1956年,廣東省在今天的廣州文化公園先后舉辦了三次出口物資展覽交流會。1956年11月10日,“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在廣州原中蘇友好大廈勝利舉辦,為期兩個月的“試水”收效甚佳。
于是在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舉行,13個專業外貿總公司組織交易團參展,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23位采購商到會,第一年即成交8686萬美元。
不同于現在琳瑯滿目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全場唱主角的是1萬多種農產品和土特產。番禺、蘿崗、增城、從化的柑橘橙子,西關各大制造廠生產的絲綢,還有來自佛山的紙傘、大良的木屐、揭陽的竹編、新會的葵扇、南海的爆竹、陽江的漆器、東莞的欖雕,各種南國特色從這里走向世界舞臺。
首屆廣交會的舉辦,開拓了我國和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和地區經貿往來的通道,66年來風雨無阻,廣交會這一窗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