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潭大道(上涌直街—信義會館段)等多個市政交通項目的初步設計方案進一步優化,從埔高速等公路項目的綠化景觀施工圖設計方案更加完善……這其中,10余株古樹后續資源優化為原地保護、400多株樹木優化為原地保留。交通作為發展的“先行官”,在完善城市交通脈絡的同時,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科學綠化等工作正在“同行”。
全面整改工作開展以來,廣州市交通運輸局聚焦“制度整改”,嚴格落實交通建設項目文物考古工作要求等17份制度性文件,在建設方案編制、設計方案審查、專家評審、建設管理等環節強化科學綠化、樹木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相關要求,切實將整改成果轉化為制度性剛性約束要求,提高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從埔高速從化區段中和里主線橋至流溪河特大橋航拍
(相關資料圖)
由頁“變”本:編專章提高決策水平
“從過去‘幾頁’到現在的‘一本’,出設計方案的同時,還將編制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樹木專章等。”從埔高速相關負責人許鵬波表示。 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交通項目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科學綠化的工作指引》(下簡稱《指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之前,要開展摸查與論證工作并編制樹木保護、管線遷改等專章。
全長約61.711公里的從埔高速分兩期建設,總征地面積約6558畝,前期文物勘探和保護的工作量較大。按照指引,項目委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所有可能埋藏古代遺存的區域進行徒步踏查,采取“拉網式”調查法完成調查面積約59.5萬平方米、勘探面積約5.5萬平方米,未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及古代文化遺存。
在《指引》中,還新增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章。許鵬波說,在項目選線時,就特意規避了黃埔蓮塘村。“蓮塘村將按照古村落建設,我們的選線就與村落保持一定距離。”
此外,樹木保護專章為涉及的每棵樹建立“檔案”。從埔高速建設對224株樹木進行原地保護。
在城市道路建設方面,也通過編制專章統籌推進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科學綠化等工作,提高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平。2022年3月,《廣州市城市道路建設方案編制工作指引(試行)》印發實施,建立了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并已在市本級各城市道路建設項目中落實,順利推進了白鵝潭大道(上涌直街—信義會館段)等一批項目立項。
從前到后: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落實到項目全階段
對于文物的保護不僅落實于設計方案階段,而且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流程。
跨天河、黃埔與海珠三個行政區的魚珠隧道正在珠江南北兩岸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路線全長2594米,總用地面積39.15萬平方米。“項目紅線穿越市區,存在暗埋文物、穿越古代文化遺存的可能性。”魚珠隧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嚴格落實交通建設項目文物考古工作要求的通知》(下簡稱《通知》)要求,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管理中心委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工作。經調查研究,魚珠隧道項目累計完成考古調查面積約39.15萬平方米,未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及古代文化遺存,未發現具有歷史文化價值、需要進一步開展考古勘探的古代文化遺存。
文物保護工作并未到此終止,按照《通知》要求,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要切實落實到項目基本建設程序中,建設方在項目建設不同階段嚴格按程序組織開展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該負責人表示,魚珠隧道項目在建設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文物,則立即停止施工,保護好現場,并及時報請文物部門處理,更好地助力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開展。
同樣下穿而過的廣州地鐵十號線也將文物保護工作貫穿于項目全流程——在線網規劃中采取繞行規避穿越文物地帶,避免施工過程對文物本體產生影響和破壞;工可階段編制文物保護專題方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提出文物保護措施建議;方案設計階段選擇最優工法和工序,制定應急預案;建設施工階段精細施工組織,科學操控盾構,控制掘進速度,減少對周邊擾動,全面及時布控監測。
放眼全市,從埔高速、南中高速、海珠灣隧道、魚珠隧道、火爐山隧道、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等在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項目開展排查,邀請文物主管部門赴現場開展文物勘探工作;廣州地鐵集團對地鐵沿線文物開展排查,逐一建立檔案,經排查,地鐵在建線路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0處。
聚焦?
車行道偏移保護文物牌坊 少遷移城市樹木超400株
位于廣園路與五山路交叉口的五山路與廣園路立交工程,毗鄰市級文物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南門牌坊,項目將沿廣園路增設東往西方向的單向三車道隧道,隧道全長670米。
整改工作開始后,2022年2月,項目被選中參與綜合評估工作,邀請公眾、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以及專家共同進行評審,全面開展綜合評估,評估表明項目不存在破壞歷史文化風貌、違反科學綠化等問題。
2022年11月,項目收到周邊單位關于建議優化建設方案的意見,于2022年12月再次召開專家論證會,充分優化城市樹木遷移和市級文物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南門牌坊保護方案,形成新的綠化專章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章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核。
項目新方案少遷移城市樹木412株,將現狀車行道往西側偏移至牌坊保護范圍以外,實實在在落實了整改工作關于樹木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要求。
目前,五山路與廣園路立交工程正按優化后的建設方案推進。
聲音?
建設新廣州 同時留住“老記憶”
鄭力鵬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廣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眾多,交通建設項目作為一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具有線型長、跨區多的特點,經常出現施工工程中發現文物古跡的情況。
近年來,市交通運輸部門將做好交通建設項目文物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落實,印發《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嚴格落實交通建設項目文物考古工作要求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進一步鞏固了交通建設項目文物考古保護工作成效。
從目前交通運輸部門核查情況看,廣州自2020年以來實施的百余個公路、市本級城市道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暫未發現文物埋藏的情況。這些文件的發布,進一步規范了廣州交通項目建設全流程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也為其他城市基礎建設項目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使得我們在建設新廣州的同時能夠留住老廣州的城市記憶。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盧夢謙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