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新學期開學以來,不少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變得忙碌起來。記者近日采訪多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發現:臨床一線的咨詢量上升,抑郁、焦慮、厭學、沉迷網絡、消極冷漠等心理問題正在影響著孩子們和他們的家人。如何把“災難”預防在開始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持續賦予他們前行的力量?從多年的臨床經驗中,一線專家們給出了建議。
(相關資料圖)
家長:孩子開學后心理問題凸顯
早上8時30分,送完二寶上幼兒園回家的李琳發現,讀初三的女兒妮妮還賴在床上呼呼大睡,沙發上,從陽臺收回來洗好的她的衣服已經堆成了小山。李琳照例喊女兒起床上學,盡管她知道初三正是緊張備考的時候,但“按時上學”對妮妮來說早已不是常態。
“初三上學期還有些新課,學習對她來說有一定興趣,努力學習備考的信心也逐步建立起來。但后來幾個月因為在家上網課,每天不出門,她又回到了沉迷看手機平板、賴床不起、晝夜顛倒的生活中。”李琳告訴記者,直到現在新學期開學快一個月了,女兒上學的時間大概不到一半,而且有幾次她出門了實際上也沒去學校,說是去書店里看書了。
李琳對此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由于妮妮學習態度不積極,在學校容易發脾氣,她和丈夫在老師的建議下帶孩子去醫院看了心理科,按照量表,醫生給孩子下了“中度抑郁”的診斷結論,還開了些藥,李琳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沒讓孩子吃,而是求助于心理咨詢。“妮妮班上已經有兩個孩子也因為心理問題申請了休學。”李琳說。
心理咨詢師:有學習困難史的孩子受影響更大
新學期開學以來,不少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都變得忙碌起來。
近日,在越秀區社會心理服務示范點“為本教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周鈺清相繼指導了幾十名“適應不良”的孩子進行輔導和心理訓練。“2月份以來體現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適應不良’,包括學校、學習和人際三個方向,之前在我們這里進行常規訓練的幾十個孩子里,70%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最普遍的表現就是‘軀體化’:孩子會反映一到學校就出現肚子痛或是拉肚子、頭疼等不適,但一回家就好了。也有孩子表現出因焦慮而發生的抽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州市黃埔區心靈家園服務中心理事長孫鴻松2月份也接到不少咨詢求助的個案,“來咨詢的都是心急如焚的父母和他們出現各種困難狀況的孩子,開學以來數量比之前多了一倍。”據孫鴻松觀察,來咨詢的孩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抑郁、焦慮、厭學、逃課、沉迷網絡、不與人溝通、消極冷漠等心理問題,更嚴重的則是有自殘或自殺傾向。
孫鴻松(左)為來訪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
近期北京市回龍觀醫院調查了8079名12歲~18歲的中學生,發現43.7%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而實際上,他們父母的心情也備受煎熬。周鈺清說:“孩子的學習狀態以及電子產品使用是引起親子間情緒對立和言語沖突的最主要原因,而父母們終究需要度過這一關。”
“并非所有孩子在這一時期受到的影響都相同,既往本來就存在學習困難,或是親子關系緊張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影響,如果把這部分孩子篩查出來提前進行干預,絕大部分是有效的。”周鈺清說。
周鈺清
談“吃藥”:家長應關注三個重要指征
心理問題正在困擾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家長們首先在學校老師的建議下去醫院心理科診斷,拿到的結論往往讓他們的心情雪上加霜。 “來訪的孩子里,不少被診斷為抑郁、焦慮、甚至‘雙相情感障礙’。但單純用量表的方式來下結論未必對孩子最好。孩子愿意講的時候不主張過早用藥,更多的是家長觀念的調適,更多關注、理解孩子,放低不切實際的期待。” 孫鴻松說。
周鈺清也在多年的咨詢中發現,“現在初中的孩子們都熱衷于談論‘抑郁癥’,似乎有種追隨潮流的感覺,甚至有孩子為了逃避上課而專門在醫院將量表選擇為最差的那一種。”家長如何判斷什么情況下孩子需要吃藥?周鈺清認為,有三個重要的指征:“第一是情緒持續低落,整天覺得沒意思,不管什么事都打動不了他。如果孩子不愛上學,但在家就開心地做自己的事了,那不叫低落;第二是影響到了社會功能,不愿意跟人交往,不愿意跟外界有聯系。如果愛和朋友逛街,愛在網上和人聊天,只是不愛和家人說話,那也不算不愿與人交往。第三是意志力缺乏,比如不愿洗澡、刷牙、洗臉、換衣服,什么事都不愿意做。如果出現了這些指征,建議選擇去醫院就診吃藥。對于此類藥物也不需要太過于抗拒。”
家長如何應對?
在規則、責任意識下的愛與支持
針對孩子們目前出現的情況,周鈺清強調,家長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規則和責任意識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一味溺愛,孩子就會習慣于找借口和想方設法去逃避責任,這對其一生都是不利的。”周鈺清提醒:“對于使用電子產品‘成癮’的孩子來說,家長必須痛下決心,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計劃,一定會有一段雙方都感到痛苦的時期,但度過了就好了,這也是‘必經之路’。”
孫鴻松認為,更多的問題需要家長從觀念和溝通方式上入手。“現在的學習途徑多種多樣,如果孩子不適應眼下的教育方式,而對某方面有特長愛好,家長也應該給他們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時間。孩子的內驅力會與家長不一致,也可能還處在迷茫、探索的階段,過早給孩子強加目標會增加他的迷茫,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況和認知,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陪伴,而非急躁地拔苗助長。”
他表示,家長要接納孩子內心的種子“發芽”,即使它有時看起來和大眾的路徑并不一致。“當孩子真正能按自己的興趣和內驅力成長時,學習的動力就會不請自來。最終可以溫暖我們一生的,不是所謂的成功彼岸,而是在通向彼岸的過程中看到的沿途的風景、感受到的親情和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