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為來穗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招、社區微創投助力社區友好環境建設、志愿者開展系列臨終關懷服務……日前,記者從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服務南沙項目交流座談會了解到,過去一年,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共資助13個公益項目落地南沙,在養老服務、殘健共融、社區治理和未成年保護等領域開展公益服務。
賦能:多個公益創投項目落地,助力民生公共服務再優化
【資料圖】
記者了解到,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的公益項目中,服務南沙區域的公益項目共13個,已投入116萬元,涉及為老服務、助殘服務、未成年人服務、救助幫困、社會治理等五大領域,成為了當地公共服務的有效補充力量。
其中,“養護管家-南沙區偏遠村落特殊長者居家養老支持計劃”聯動了企業、社區、社工、家庭、志愿者,通過知識傳輸、能力提升、培訓師資等方式,有效增強照護者家庭照護技能和專業性,為緩解居家養老的日常照護壓力提供了有效的社會創新思路。“家友同行”精神復康人士家屬支援項目在評估需求后,累計為24戶精神復康人士家屬提供了320次喘息服務。在相關負責人看來,精神復康人士在照護方面的社會支持網絡較為缺失,需要從個體、家庭、社會層面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而社會組織恰恰發揮著修補和鏈接的作用。
此外,立足南沙本土特色的“促進南沙困境家庭發展行動”項目旨在為困境家庭、單親家庭和失獨家庭賦能,促進其能力提升與發展。“來穗青少年心理關愛服務”項目則聚焦親子關系,通過探坊、個案、親子系列活動,持續為來穗親子家庭提供陪伴和支持,回應來穗家庭、青少年心理服務方面的巨大需求。
展望:大多公益項目仍需跳出“項目思維”
在座談會上,有專業人士認為,民生公共服務是一項長期工作。而“公益創投項目形成的服務經驗如何優化延續和復制推廣”成為了座談會上多方的聚焦點。在這方面,“幸福半徑”社區微公益創投項目將“公益創投”的模式從市區復制到南沙社區,以“培育人”的身份培育和孵化社區公益項目。
“心友伴之運動康復支持計劃”的創投主體——廣州市心友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改變從不是一年幾個月就可以促成的,我們一直在探索運動康復的方向,也正是因為持續有方向地努力,社會對心智障礙青年才有足夠了解,我們支持的一些心智障礙青年也積累了一定進步,進而推動了真實就業,延申出后續的支持。”
“公益創投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平臺,可以引導機構更清晰地圍繞自己的使命愿景而行動,避免為拿項目而拿項目。”在不少公益人士看來,社會資源應聚焦于持續有效的內容,形成有力的引導。廣州市明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亦表示,要形成公益品牌,不能僅看服務數據,“研究同樣重要,我們要看到最缺服務的是誰,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服務,更精準地支持有需要的人,并帶來實際效果。”
突破:深化大灣區合作,或引進港澳非政府組織社會服務模式
記者在座談會上了解到,如何借助公益創投平臺,探索持續長久的公益創新,推動相關議題也是政府職能部門關心的重點。南沙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區社會組織黨委副書記李穎透露,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建設發展是日后的重點任務,未來也將啟動南沙區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創新基地建設,加大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力度。
南沙區民政局黨組成員、掛職副局長印銳透露,接下來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平臺,不斷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關于構建國際交往新平臺的各項要求和具體舉措,結合基地傳播展示、交流合作、培育發展、項目對接、智庫研究、綜合事務六大功能,引進港澳非政府組織社會服務模式,雙向流動盤活公益創投養老服務、殘健共融、社區治理和未成年保護等領域“活水”,共同為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發力。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凌則表示,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走到第九個年頭,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各創投組織的積極參與和付出,得益于專家、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希望廣大社會組織、專家、社會力量共同攜手,以公益創投為平臺,“引進來,走出去”,共同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組織合作交流。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