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無人看管的孩子“四點半”放學以后怎么辦是困擾家長的一大難題。記者日前從市教育局等部門對《關于提高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水平的提案》的答復中獲悉,為體現教師提供課后服務的勞動價值,廣州將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并計劃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做好課后服務這項民生工程。
家長:“小餐桌”“補課班”非理想選擇
便利與隱患共存的校外托管及培訓機構則難以讓多數人放心。市政協常委遲云平于今年提出《關于提高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水平的提案》。據悉,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課后服務”從此成為中國教育的關鍵議程。去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中小學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雙減”意見更明確提出了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等舉措,旨在達到解決看管、提高育人水平的雙效能。
(資料圖)
“校外的課后服務,大多由家庭作坊式的‘小餐桌’‘補課班’來填充。對家長們而言,這是多少帶點無奈的選擇。”荔灣區文昌小學三年級家長林女士的經歷,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
據遲云平等人調研發現,校外的課后服務機構主要解決小學生的吃睡問題,形式單一、管理落后。而校內的課后服務則受師資、辦學條件、經費等方面的局限,開設的項目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需求。同時下班最晚、既當老師又成保姆的教師意見也是困擾學校的大難題。上述種種使得高質量推行課后服務工作存在一些阻礙,政府相關部門亟需推出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課后服務表現成職稱評聘、績效工資參考
“課后服務作為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民生工程”引起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在組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提案會辦單位研究后,廣州正謀求多措并舉,逐步完善校內課后服務制度,學校每天至少安排一個小時的基本托管服務。
在加強學生作業指導的基礎上,廣州鼓勵各義務教育學校因地制宜,與青少年宮、高校、體育或科技類社會組織等單位合作,或統籌街道(社區)以及志愿團體、退休教師等社會資源開展課后服務。如西關培正小學利用地域優勢,將永慶坊周邊的粵劇、南獅、武術、廣彩、古琴等非遺文化課程引進校園,邀請古琴藝術傳承人謝東笑、廣彩非遺傳承人劉綺雯等專家定期到校上課;增城區清燕小學與華商學院學生合作開展課后服務;掛綠小學邀請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對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提供支持等。
為調動社會資源提供服務,廣州明確由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遴選資質齊全、質量高、信譽度好的機構入校提供課后服務。學校建立評估機制并加強監督管理,開展學生、家長、教師的滿意度調查,確保課后服務質量。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980所義務教育學校引進349家非學科類機構入校提供課后服務。
廣州校內課后服務所產生的成本現由政府、學校、家長共同承擔。去年底,廣州市出臺政策向提供午休、課后(包括初中晚自習)和假期托管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給予財政補助,規定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保障教職工合理取酬,為提升學校課后服務質量提供經費保障。經教育部門與發展改革部門溝通,廣州市正抓緊研究校內課后服務收費政策。此外,為充分體現課后服務的勞動價值,廣州將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
市教育局透露,下一步,廣州將繼續鼓勵有需要的學校統籌街道(社區)、志愿團體、社工團體、家長委員會等社會資源,與青少年宮、高校、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或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士等合作,加大校內外資源統籌利用力度,豐富課后服務內容。適時完善校內課后服務配套機制,積極配合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研究制定校內課后服務收費政策。并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促進校內課后服務提質增效,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市政協常委:思路很好,關鍵在落實
“廣州市相關部門的工作思路是很好的,接下來關鍵在措施的細化、落實。”市政協常委遲云平告訴記者,在今年的兩會上,他將繼續為提高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水平發聲,并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相關提案,推動解決“四點半”這一民生大題。
遲云平表示,義務教育課后服務的開展重在豐富形式、興趣先導,建議設置體育運動、科技探索、社團活動、傳統文化教育、常識講座等形式多樣的課程及活動,并在安排上動靜結合、美育體育兼顧,尊重孩子天性、貼合孩子興趣,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道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莊小龍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