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經歷四個階段,學會這些讓負能量“退散”

2022-11-15 16:46:43    來源:大洋網    

面對疫情,民眾是否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廣大家長和學生,如何應對居家工作和學習帶來的新挑戰,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況?如何與他人相處,避免出現相應摩擦?

當前,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廣州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心理咨詢師協會(籌)工作組專家成員、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李幸民,邀請其為市民支招,解答相關疑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幸民教授本科畢業于廣州醫科大學,隨后前往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進一步深造,長期在高校從事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和實踐,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親子教育咨詢、婚姻家庭咨詢、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師職業培訓等領域。

李幸民建議,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會經歷四個階段,警覺期、消極防御期、現實適應期、恢復成長期。建議市民有節制地獲取疫情信息,可以掌握一些轉移注意力的小技巧。人們應當自覺守護人際間空間的適當距離,彼此信任、彼此溫暖。建議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長,用科學的辦法及時來調整自身狀態。市民如有需要可撥打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熱線,尋求專業人士的解答。

“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經歷四個階段,建議有節制地獲取相關信息”

廣州日報:從您的經驗和近期接觸到的案例來看,廣大市民、青少年主要面臨哪些心理困擾?對此您有什么普遍性的建議?

李幸民: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緊迫性、不確定性、廣泛性、普遍性、對生命具有威脅性”等特點,不僅對于青少年,其實對于所有人,都構成了一次“重大危機”。

面對疫情這個危機的心理應激反應,大概會經歷四個階段:警覺期、消極防御期、現實適應期、恢復成長期。每個人在經歷疫情(重大負性事件后)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在心理、生理以及行為方面出現反應,都是正常的。要盡快越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進入現實適應期和恢復成長期。

建議市民有節制地獲取疫情信息,每天關注相關消息控制在一小時內較為適宜,尤其睡前不宜關注,不信謠不傳謠,以免加重恐慌情緒。可以掌握一些轉移注意力的小技巧,比如:與親朋好友或專業心理咨詢傾訴、聽聽音樂、看看書籍和做做有氧運動等。

“應當自覺守護人際間空間的適當距離”

廣州日報:疫情之下,不少人感覺身邊充斥著“負能量”,您建議市民應如何做好心理調適?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避免出現相應摩擦?

李幸民:非常時期,人們尋求自我保護,惡性事件偶爾發生、出現社會容忍度下降的情況,這并不奇怪。在網絡時代,聯系方式的間接性和虛擬性手段選擇的增多,大大提升了人們交流的便捷性和時效性,心與心的交流是變冷還是變熱?心與心的距離是變遠還是近?這些值得探究。

就疫情防控的意義的來說,人際空間距離的變遠了(戴口罩、一米線、臨時管控、居家隔離等),也應該遠。這個“遠”,是為了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助力廣州疫情早日戰捷。以前,市民看到別人隨地吐痰可能只是覺得不文明、素質有待提高,最多是譴責教育。現在,人們看到別人隨地吐痰,就很容易把這個認為是可能性傳染源,內心自然產生戒備、厭惡、憤怒等情緒,隱藏的沖突因素很容易凸顯和擴張。

疫情發生前,一次個人的行程瞞報、一次漏篩,可能只是私事。現在疫情防控牽一發而動全身,枉顧防疫措施的任何個人僥幸心理引發的疫情后果是整個社會不可承受之“重”和“痛”,不但會引發眾怒,還將面臨法律追責處罰。

面對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同呼吸、共命運,應當自覺守護人際間空間的適當距離,為的是“隔離”病毒,而不是“隔離”愛。在此時期,人們心與心的距離應該更近,彼此信任、溫暖。

市民有需要可撥打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400熱線

廣州日報:您可否分享一下相關求助渠道?

李幸民:市民如有需要可以撥打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400熱線。截至11月14日12:00,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發布心理防疫視頻或直播30余個,觀看和學習人數達24999人,接聽心理服務熱線 1539個,其中心理咨詢青少年援助類416個,疫情防控類(含防疫志愿、復工復產、交通出行、核酸檢測、防疫科普、政策法規解答等)235個。

(廣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公益心理援助熱線:4009018038 服務時間:08:00~20:00)

“建議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長”

廣州日報:疫情期間,能否給家長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支支招?

李幸民:整個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青少年成長環境有了更多元化的價值觀。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學,教育的效果自然不一樣。建議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長。首先,家長要解決一個從觀念到心態的問題。請家長充分看到在新的時代,在這個特殊的階段當中,孩子的看法、情緒、個性上有些調皮甚至行為上有些逆反,皆屬于階段性特點,家長應以最大的寬容心態,接納包容。在不放棄原則和底線的前提下,應最大限度滿足孩子合理要求。

不要認為我們作為家長就擁有理所當然、至高無上的支配態度來對待孩子,如“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話,你還吃我的住我的,凡事還都要依靠著我……”伴隨著孩子長大,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引導其心理健康成長。

其次,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情緒控制和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尤為重要。孩子可塑性較大,外界環境、特別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家長情緒晴雨表也是孩子的情緒、家庭氛圍的主要影響因素。人非草木,喜怒哀樂在所難免,家長也是人。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如何避免出現“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的情況?

家長可用科學的辦法及時來調整自身狀態:第一,情緒暫緩,進行6秒深呼吸。即與孩子溝通交流,學會情緒暫緩,給自己6秒,做一個深呼吸,面對孩子,當你的情緒來時候不要急于表達,不管是語言、面部表情等,稍微暫緩,做個深呼吸。這個停一停對孩子來說,也會引起其本身產生感受或思考,這對孩子很重要。不要當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就習慣顯露性預設。預設易激發親子矛盾。這方法同樣適用孩子與家長與他人溝通。

第二,了解孩子,傾聽愛的呼喚。遇到問題不批評不評價,先去發現體會孩子真實的心聲,讓孩子愿意真實表達為什么有這樣想法和做法,共情體會孩子的真實感受。和孩子一起來面對現實問題。在這個階段中,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做法和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的呼喚,希望吸引關注,真實原因可能是父母陪伴少、父母對其不理解等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姝泓 圖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