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滾動:廣州摸清農耕資源“老家底”

2022-08-11 20:37:26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和華南農業大學合作完成的廣州市農耕文化本底調查成果今天正式發布。記者在成果發布暨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研討會上了解到,廣州市開全省先河,啟動農耕文化資源本底調查,系統加強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為鄉村守住歷史文脈、為城市留下鄉村記憶,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廣州市建議將“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進行整合,加快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域調查摸清農耕資源“老家底”

嶺南地區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典型區域之一,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物產豐饒且極具熱帶于亞熱帶地域特色。廣州作為嶺南地區農耕文化的中心區域,具有鮮明南熱帶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資源。為進一步掌握廣州農耕文化資源情況,探索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利用途經,2021年4月,廣州市在全省率先組織開展農耕文化資源本底調查,對全市11個區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摸查,系統梳理廣州傳統名優農產品、農耕技術、生產工具、農耕知識和農業文化遺產等農耕文化資源,全面厘清廣州農耕文化現狀、分布、形態。

本次本底調查歷時一年多,編撰形成一部38.4萬字的《廣州市農耕文化資源本底調查報告》、一本包含803幅圖片6.7萬字的《廣州市農耕文化資源名錄圖冊》、一套廣州市農耕文化資源數據小程序和電子地圖等。通過深入系統的本底調查,共識別出廣州農耕文化資源素材2199條,其中具有地理位置統計意義的素材1305條。對識別出的農耕文化資源分門別類建立名錄圖冊,開發數據應用程序,建立重要農耕文化資源電子檔案,為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從此次調查結果看,廣州已經初步形成穗中都市型農耕文化區、穗南水鄉農耕文化區和穗北廣客交融農耕文化區三個區域,具有水系資源豐富、生態條件多元、農業物產豐饒、農業貿易活躍等特點。

強化農遺保護留下城市文明“舊印跡”

近年來,廣州市積極組織開展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以農業文化申遺為抓手,強化全市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廣州制定出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實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報告制度,持續推動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開展,為城市留下共同的鄉愁記憶。截至目前,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成功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省4項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廣州市2項入選。據了解,為做好后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準備工作,廣州市已建議將廣東4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最具嶺南地域特色的“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含增城、東莞、茂名)進行整合,拓展覆蓋到全省各大荔枝主產區,加快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注入鄉村發展“新活力”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州市注重發掘農耕文化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將保護傳承農耕文化與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優秀農耕文化“活態”利用。據介紹,廣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耕體驗、研學科普、農業觀光等鄉村特色產業,在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區域內設立研學基地,推動增城在遺產地打造省級荔枝產業園,建設荔枝文化博物館,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農耕文化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和現代價值,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增城積極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與新鄉村示范帶聯動共振,推動荔枝小鎮新鄉村示范帶建設,以仙進奉荔枝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引入5家市場主體,建成古荔枝景觀大道、仙進奉荔枝古荔園、荔枝農耕文化園、荔枝文化博覽館,周邊配套皇朝御苑酒店、仙村國際高爾夫球場、五疊嶺森林公園、饒宗頤學術藝術館、洗衣文化世界博物館、垃圾分類體驗館、環保科教中心(3A級旅游景區)、仙湖農場、特色農家樂等配套設施場所和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公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元素與旅游線路融合發展,將荔枝小鎮、荔枝文化公園、掛綠園等遺產地核心區優先納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遺產地休閑旅游精品路線,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勇當城區農遺保護的“探路者”

2021年11月,“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成功獲評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該批廣東唯一入選新增項目。作為世界范圍內唯一位于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始于秦漢,是兩千年以來海珠勞動人民在緊鄰廣州城、商品農業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溫多雨、地處珠江弱潮河口、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創造的一類極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這里地處經千年圍海造田、筑堤種果而成的嶺南名果產區,農耕與果商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積淀深厚。其獨特的果基農業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目前該遺產項目已成為廣州市民可達、可享的重要生態空間,成功打造了自然教育、農耕文化科普領域頗具影響力的“海珠模式”。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將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寶貴的樣板。

會上,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務實有效做好廣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熱烈討論,就進一步促進廣州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寶貴財富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分享真知灼見。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駱世明指出,中國農耕文化講求精耕細作、物盡其用,在地球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能夠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專家一致認為,保護和發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需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蘊含歷史、民族、文化、生態、經濟、科技等多方面價值,對于促進農文旅融合、產業價值鏈升級、生態涵養、品牌影響力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鄉村發展能力建設、農民增收等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契合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通訊員:穗農宣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