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松茸作為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食用菌,一直是公認的高端食材。近年來,通過華南國家植物園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終于選育出松茸在廣東的“最佳替身”,讓廣東消費者終于能夠品嘗到一口“新鮮的味道”。
(相關資料圖)
嘗鮮:廣東消費者也能品嘗到新鮮“松茸”的味道
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且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一直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目前全球能夠商業化栽培的食用菌有60余種,人工規模化生產的食用菌主要有香菇、草菇、平菇、金針菇、杏鮑菇、靈芝等,基本上以設施栽培為主。其中,松茸作為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食用菌,一直是公認的高端食材。
據了解,分布在我國境內的松茸產地主要有四個,分別是云南的香格里拉、四川的甘孜州雅江、甘孜州丹巴縣斯達納和阿壩州小金。然而即使在產地,松茸的人工種植技術尚未攻克,產量極為有限且價格昂貴,一般消費者難有機會品嘗。尤其對于廣東消費者來說,想要一嘗松茸的味道,更加是“難上加難”。
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否可以人工培育一種口感接近野生松茸但價格適中的食用菌品種呢?經過多年的努力,華南國家植物園段俊研究員團隊終于選育出松茸在廣東的“最佳替身”——中科1號紅松茸。隨著這種口感接近野生松茸的高檔食用菌的出現,廣東的消費者終于能夠品嘗到新鮮的“松茸”味道。
“紅松茸”因其菇蓋呈紅色且口感接近野生松茸而得名。
“中科1號紅松茸”是華南國家植物園段俊研究員團隊利用科學系統的選育方法并結合現代生物技術,以食用菌大球蓋菇為親本,針對廣東省氣候條件培育出的新型高檔食用菌品種,而“紅松茸”則因其菇蓋呈紅色且口感接近野生松茸而得名。
據悉,經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測試中心檢測,“中科1號紅松茸”鮮品中蛋白質含量3.37%,膳食纖維2.75%,氨基酸含量2.66%,此外還富含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多糖、黃酮、多種維生素和礦質元素等成分。“紅松茸的種植方式和生長環境接近野生食用菌,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口感極佳,對野生食材愛好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野生松茸的替代品。”段俊說。
攻關:開創廣東省冬季野外規模化種植食用菌先河
松茸之所以珍貴,是由于其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通常生長于海拔3000米以上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想要吃到并非那么容易。但相對而言,紅松茸對于老百姓來說還是“唾手可得”的。
段俊告訴記者,“中科1號紅松茸”品種的種植基質來源豐富,稻草與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木屑(刨花)等林業廢棄物,都可以作為種植基質。同時該品種對種植場地要求較低,在廣東省既可以作為冬種作物直接在冬閑地(田)、林下和果園露天條件下種植,也可以在大棚里種植。“最適宜的種植時間是10月-11月,出菇時間為12月到來年4月,正是農業生產中的冬閑時段。”
據悉,目前“中科1號紅松茸”已在廣東省茂名、陽春、云浮、德慶、廣州、清遠、河源、梅州等示范試種,且表現良好。今年,廣州從化區、茂名電白區和河源龍川縣等地,都已將其列入“鄉村振興”項目準備實施。
“廣東省是食用菌生產大省,但以往食用菌的生產都是以設施種植為主,比如在室內或大棚中進行,這主要與選用的品種只適合設施種植有關。”段俊告訴記者,“我們這一研究工作,開創了廣東省冬季在野外規模化種植食用菌的先例。”
段俊表示,目前紅松茸種植在廣東省還處于推廣階段,年種植面積不足1000畝,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該領域的發展空間相當廣闊。
段俊研究員在田間觀察紅松茸的生長情況。
增益:種植技術高產高效 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存
今年3月,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發的“廣東冬種紅松茸高產高效種植技術”通過廣東省種子協會組織的專家現場評價。專家組認為,該成果包括了栽培基質配方、種植時間與高產高效種植管理等冬種紅松茸種植技術。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能有力促進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冬種紅松茸產業,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段俊告訴記者,“中科1號紅松茸”種植不僅難度不大,而且經濟效益很高,單季畝產值可超3萬元,畝收益可超過1萬元/季。“可以利用稻草、玉米稈、谷殼、園林植物修剪物等廢棄物為基質種植,不僅可以通過有效利用這些廢棄物,從而解決減少污染環境的問題,種植過后的基質還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質(肥)直接還田還地、改良土壤,種植的生態效益很好。”
據了解,“中科1號紅松茸”的種植技術難度不大,大部分農民通過簡單培訓后就可勝任,并且是一種輕體力勞動,老人小孩和體弱者均能勝任,可促進農民尤其是老年人就業,帶動農村發展,農業增收,因此其種植的社會效益也很好。
段俊表示,“中科1號紅松茸”品種對種植土壤要求不高,并且是冬種,因此與別的主要農作物基本上不存在爭奪土地資源的問題,從而可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廣東,冬種紅松茸結束出菇的時間是3月下旬左右,不影響來年水稻等作物的種植。種植過紅松茸后的基質可就地還田(地),成為下茬作物的肥料。”
華南國家植物園段俊研究員團隊研發的紅松茸品種和種植技術,不但解決了食用菌在廣東省冬閑季節野外種植的關鍵技術問題,還為稻草、谷殼、花生殼、木屑(刨花)等農林產業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片由華南國家植物園提供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