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原院長,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2011年7月,他告別讀書9年、任教5年的復旦大學,加盟中山大學,成為一名新廣州人。作為70后的年輕學者,他思維活躍,觸角廣泛,在廣州的媒體、學界、商界和政界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因為這種接地氣的廣泛交往,再加上從江南文化到嶺南文化的跨文化生活體驗,讓他對廣州有了更深的觀察和體悟。
在廣州生活了10年時間,他感受最深的是,廣州有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感,也有從物質到觀念上對各類人群的包容。在他看來,中國的年輕人要想實現在一線城市“有房住、有事做、有歸屬”這三個基本目標,廣州無疑是最佳選擇。而作為傳媒學者,他對廣州城市形象傳播的建議是,要實現從現代城市向高尚城市的轉變。
張志安
其人
他用十年讀懂廣州的三個層面
張志安把自己對廣州的認識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學本科時,1997年至1998年,復旦大學新聞系很多同學來廣州調研,調研對象就是廣州日報——全國第一家報業集團。調研后,同學對廣州日報和廣州報業情況的分享,讓他對廣州報業的創新和活力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時,廣州日報還捐款把復旦大學新聞系的資料室裝修一新,給每個宿舍贈閱一份廣州日報。從那時起,廣州日報便不僅僅關注廣州,還關注全國的重大消息、有港澳臺專版和大量的國際報道。立足廣州看中國看世界,有非常廣闊的視野,這是我對廣州開放包容的直接認識。”第二個階段是本科畢業后,2000年至2001年,他在易趣網做公關經理,經常有機會來廣州出差。當時就感覺到這個城市非常舒適宜居,煙火氣十足。第三個階段是做博士論文時,2005年到廣州來調研,暑假在暨南大學里住著,一邊調研一邊感受廣州的生活。
但是,他覺得自己真正了解廣州還是在這里工作這10年。“我可能是新聞傳播學者里跟政府、媒體、學界、商界都頻繁打交道的學者之一。”因為經常給企業家們講課,給政府部門做新聞發布培訓,跟媒體合作組織活動,有很多機會深入一線跟各行各業打交道,對于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的內在觀察和更深的體驗。
來廣州工作之前,張志安一直生活在浙江和上海,談到江南文化與嶺南文化的差異,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同樣做老師,在復旦大學學生稱他為“您”,可到了廣州以后發現學生稱呼老師都叫“你”。張志安認為,稱呼的背后看到是兩種文化的不同,上海比較注重師生尊重的形式感,而在廣州,師生之間關系更平等。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同樣體現在穿著上,上海的學生穿著更講究,而廣州學生就隨意很多。他認為,重要場合的儀式感是挺重要的,但大部分情況下沒有儀式感反倒讓人覺得舒服。“所以,和廣州學生的相處讓人覺得很舒服,但說實話也保持一點點壓力感,因為你不知道學生什么時候會‘挑戰’你,質疑你或者是要跟你爭論。”
嘆早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美學的開場白。@視覺中國
對于如何讀懂廣州,張志安結合個人體會,認為有三個層面。第一層就是生活體驗,因為人們最關注的還是衣食住行。“我對美食研究很多。你要問我中大附近的不同層次的餐館,我可以開出一張美食地圖。外地的朋友來,我有一個廣州的招待線路圖,一天版、兩天版、三天版,包括游覽中山大學也有40分鐘的簡版,一個半小時的標準版和兩個小時以上的深度版游覽線路。所以我自己對這個城市了解是從自己生活舒適的角度去展開的。”
第二層是工作互動。因為工作關系,他跟政府、企業、高校、媒體聯系緊密。“我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最接地氣的學者。我在工作當中跟廣州的政府官員打交道,覺得他們都非常務實低調包容;廣州的學者也都是比較務實謙和的,很有韌勁;廣州的媒體一直保持危機感,不斷往前沖;廣州的企業則具有彪悍生長的力量。工作上的互動讓我加深了對這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的了解。”
第三層是學習思考。“我參加了很多論壇和座談會,也到廣州不少地方去考察,促使我對這座城市的當下和未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對城市也就有了更多的認同。”
張志安認為,這三個層面,生活體驗讓他感覺到比較舒服,工作互動增加了認同感,學習思考則增加對城市的洞察,只有多層次才能夠真正感知和理解這座城市。
一名男孩在白云山遠眺城市美景。(資料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其言
年輕人在廣州基本能實現“有房住、有事做、有歸屬”
廣州日報: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廣州的特點,你會用哪幾個?
張志安:一是距離感。我感覺廣州給人最舒服的一種感覺就是人和人之間最佳的距離感。大家見面時很有情感互動,但平常又互不打擾,朋友圈的社交互動也非常舒服。我認為這種最佳的距離感背后,是廣州發達的市民社會。它除了有對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追求的最大尊重外,也很好地聯結了城市中人與人的情感關系。
二是包容性。包括各個層面的包容,有階層的包容、文化的包容、經濟的包容,價值觀的包容等。一線城市中最具有包容性的就是廣州,這個包容性是實實在在的。廣州具有一線城市最低的房價、最低的生活成本、最多的發展機會。廣州有發達的制造業和不同業態的現代服務業,給想在一線城市奮斗和打拼的人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同時,廣州還有珠三角一體化、廣深協同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以廣州為中心和樞紐向外散去,給年輕人提供了在這里扎根的機遇。中國的年輕人要想實現在中國的一線城市“有房住、有事做、有歸屬”這三個目標,廣州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廣州的包容性不僅是在于物質生存發展上接納你,還在于在觀念上,大家很愿意接納新的進入者。我自己的體會是,碰到一個新來的人,廣州人如果覺得他水平比自己高,會很欽佩地說“你好厲害”;如果覺得水平跟自己差不多,他會說“我們以后一起合作”;如果對方水平比自己差,他也會鼓勵“沒問題,肯定可以做得好的”。廣州人這種心態可以接納四方來客,讓大家在這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廣州日報:廣州聚集了全國三家報業集團,媒體是讀懂廣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媒體研究者和觀察者,您如何看待廣州媒體,媒體與廣州的城市氣質的形成有什么樣的影響?
張志安:廣州媒體跟廣州城市精神的內在聯系和影響最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創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有很多全國聞名的創新舉措;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體現在產業拓展和對文化領域進行深耕細作上;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更多體現了思想的創新。媒體的創新跟這個城市本身的活力高度相關。第二是社會治理,媒體以它的多種角色去推動城市的社會治理。在記錄中影響,在監督中推動,這是廣州的媒體長期所發揮的作用。媒體深度參與城市治理,讓市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
廣州日報:作為對外交流門戶,近年來廣州一直致力于城市形象的傳播,您對于如何講好廣州故事有何建議?
張志安:廣州的外宣和城市傳播做得很有特色,因為有資源有故事可講,也有渠道有手段傳播,廣交會、“讀懂廣州”國際會議,都是很好的抓手。
至于如何進一步創新,我認為第一是要注重傳播主體的多元性。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文化體驗和社會化傳播變得越來越重要,廣州應引導在廣州的普通廣州人,走出去的廣州人,還有跟廣州有關系的意見領袖群體及在廣州生活過、對廣州關注的外國人一起講述廣州故事。第二是要增加互動性。現在的傳播還是發布多,對話和辯論相對較少,強化對話和互動體驗更重要。這方面廣州其實已經在做了,如邀請外國人到廣州來過節,但人數畢竟有限,所以要創造更多體驗式的傳播場景。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城市形象傳播要從現代城市走向高尚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在走向現代化,都有越來越發達的高樓,越來越興旺的產業,越來越釋放活力的數字經濟,越來越便捷的生活。但是,不斷探求城市精神和價值觀的傳播才是高尚的傳播。真正打動人的永遠是那些精神和價值觀層面的東西,我們的城市形象傳播要表現出廣州是一個高尚的城市,而不僅僅是一個現代的城市。
廣州日報:廣州一直是人才交流頻密的開放之都,對未來將到廣州生活、工作的“新廣州人”,您有何寄語和溫馨提示?
張志安:三句話。第一句,我一定要用高八度的聲調、言辭懇切的方式告訴對方,相信自己,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有辦法留下來。第二句,一定要不斷地努力,為城市也是為自己。你只有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做貢獻,你才能有自己的回報,才有可能在這里安身立命。第三句,廣州有很好的氣候,很美的江邊綠道,眾多的美食,在廣州一定要學會享受每一天。
市民買年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采訪手記
專注與熱愛
讓他透徹讀懂廣州
聽張志安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地聊廣州美食,你會覺得這個被稱為多領域跨界的“多棲學者”,似乎還漏了美食界這一棲。事實上,在他眾多的頭銜中,居然還真有一項是廣東省美食文化交流協會高級顧問。從他隨口就能列出二三十個高中低檔各色餐館的推薦名單,顯然并非浪得虛名。沒有用腳真正深入大街小巷,沒有用舌尖真正品嘗過,很難如此信手拈來。
在廣州生活了10年,時間并不算很長,但張志安對廣州的了解卻足夠深入,美食只是張志安讀懂廣州的一個入口。他讀懂廣州的真正秘訣和成為美食家的過程如出一轍,那就是專注與熱愛。無論做什么,他總是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希望自己不僅是一個觀察者、研究者,也是一個實踐者、探索者,永遠不給自己設限,務實地去做,然后不斷開拓。”研究新媒體,他就身體力行親自實踐,一年做了近200期視頻,收獲高達2000多萬的點擊和閱讀;研究互聯網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他就參與多個智庫的建設,希望通過研究成果解決現實問題,推動社會治理。正如他對新廣州人的寄語:“你只有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去做貢獻,你才能有自己的回報,你才有可能在這里安身立命。”這或許也正是我們讀懂廣州、進而熱愛廣州、奉獻廣州的邏輯所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譚敏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