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文:我們這十年丨“執法”與“服務”之間

2022-10-19 08:44:02    來源:湘潭在線    

張勇將亂停放的電動車推入車位。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羅韜 攝)

“我們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三


【資料圖】

“執法”與“服務”之間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珊

人物檔案

張勇,45歲,岳塘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教導員,從業10年

2012年年底,張勇從原廣州軍區退役,分配到原岳塘區城管局工作,他原本以為,到地方工作應該相對輕松些,壓力會小一些。然而,事實證明張勇有點想當然了。

張勇到城管局報到時,岳塘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才成立一年多,他所在的市容大隊只有20多人,負責城市“六亂”整治工作,“當年志愿者群體不大,大多都是老年人,年輕人很少,勸導力度有限,群眾接受度也不高。”張勇回憶,當他帶著志愿者們走上街頭,勸導群眾不亂吐、亂丟、亂穿馬路時,得到的并非完全友善的回應。“過馬路不走斑馬線還要罰款?”“丟個果皮在路上怎么了?又不是你們家的。”張勇沒有想到,城管執法人員居然要處理這樣雞毛蒜皮的問題。有時候為了一張20元的罰單,市民與城管執法隊員還會發生沖突,甚至需要出動派出所民警調解。

2014年,張勇調回直屬大隊,主要負責市容市貌的整治工作。“那一年湘潭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變化日新月異,市容整治工作也變得錯綜復雜。”張勇回憶,當時他負責岳塘區建設路口周邊環境整治,情況非常復雜,那里不僅有大量違規擺放的小攤小販,更有店鋪違規將攤位擺到了店堂之外,且沒有做好“門前三包”工作,影響城市環境和形象。

為此,張勇和同事們分多班多次開展整治行動,他們的身影出現在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當時的蓮城夜市還沒有建設,但有30戶左右的夜宵攤卻經常在這個地方違規擺放,不管是油煙排放還是衛生狀況都不合格。”城管隊員的整治任務很重,面對的攤主多數是沒有穩定工作的弱勢群體,執法難度可想而知。

“沖突時常發生,執法得不到理解,甚至有幾次我們城管隊員在執法時被攤主用刀子追著跑。”張勇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情況發生,不但引發群眾圍觀議論,還會引發交通擁堵,城管隊員和小販之間儼然成了“貓和老鼠”。

2013年8月的一件事,讓張勇記憶猶新,給他很大的觸動,也在一定程度改變了他的工作方式。那一天,岳塘區城管執法局接待了一個特殊的訪客,他叫劉保民,河南人,到湘潭7年多,先在建筑工地打工,因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無奈擺起了小攤賣酸辣粉。劉保民在曉塘路口違規擺攤時,被執法隊員依法對攤擔實施了暫扣處理。但劉保民的一番敘述讓大家了解了這個苦難的家庭,劉保民患腰椎間盤突出,妻子患有糖尿病,兒子小劉還身患先天性心臟病。張勇來到劉保民家中,看到小劉因做手術胸口還有一道十幾厘米的疤痕,背部腰椎明顯變形,無法正常行走。一家人為了籌錢給小劉再做手術,只能蝸居在曉塘路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內。

對劉保民違規擺攤一事,執法隊員研究之后對他進行了說服教育,劉保民承諾以后到指定路段擺攤。執法人員不僅退回了劉保民的手推攤柜,還當場給他家捐了款。劉保民和城管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社會各界人士也紛紛解囊相助。

劉保民的事讓張勇很有感觸,“城管執法是為人民服務,和攤販、商鋪不應該成為對立的關系,如果執法者能從內心轉變觀念,把群眾的服務做到位,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乘著湘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東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了新臺階,城市管理的步子也邁得更大。建設路口的蓮城夜市規范起來了,以前零散的攤販都搬到了這里集中經營,數量也從原來的30多個到了現在的132個。蓮城夜市主要由物業公司管理,城管的工作主要以指導和檢查為主,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讓蓮城夜市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其運營模式吸引了外市城管部門前來“取經”。張勇不由得感慨:“城市建設的成果促進了城管執法的進步,硬件條件的改善勢必會導致軟件的升級。”

展望未來

時光荏苒,張勇見證了湘潭城區十年來的日新月異,始終不變的是他對城管事業的一份責任心。隨著城市管理“721工作法”的推行,即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要求各地改進工作方法,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湘潭市城管執法工作越來越注重服務,隨著城管執法App的上線,視頻在線執法逐步代替了現場執法,不但減少了沖突也更易固定證據,讓違法事實更加清楚,處理更加恰當。“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只要穿上這身城管制服,使命感、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城市不斷變美,我們也將與時俱進,盡力處理群眾投訴,促進訴求落實解決,這也是城市管理為人民的真實寫照。”張勇說。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