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
高溫季節搞“雙搶”,起早貪黑忙又忙。7月14日,湘鄉市泉塘鎮雙江村榮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舒綱舉、彭雙清夫婦,天剛放亮就各駕駛一臺收割機下田,與雇請的幾位農機手在田壟里展開“圍剿作戰”。彭雙清巾幗不讓須眉,左彎右繞,操作自如,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就連收割機過田坎、走窄路也穩穩當當,技藝絲毫不比男農機手差。
在泉塘鎮雙江村,彭雙清是出了名的種糧“女漢子”,舒綱舉則是吃苦耐勞的“赤腳大漢”,因為他一年到頭除非天寒地凍或外出辦事才穿鞋子,其他時間總是打赤腳。夫妻倆從2006年開始從事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當時一臺收割機要20余萬元,政府補貼后還要16萬多元。買不起怎么辦?兩人一合計,動員附近幾個種田好友一起買,一起學操作技術。
隨后幾年,舒綱舉、彭雙清夫婦購置的耕、種、收、烘、飛防等全程農機具逐步增多,耕地流轉面積從幾十畝陸續增加到數百畝,效益節節攀升,并相繼創辦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
“種田不僅要‘靠天吃飯’,也要靠精打細算、節省成本才能賺錢。”彭雙清說,從耕田、育秧、插秧到收割,她一直與丈夫同進同出,盡量不請人、少請人。以前的手扶式犁田機操作時需要較大體力,她駕馭不了。但從單獨購置第一臺收割機起,她就萌生了學習農機操作技術的念頭,并付諸行動,積極參加各級農業部門組織舉辦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夫妻倆教學相長,共同提升。
年復一年,彭雙清對旋耕機、插秧機、拋秧機、植保無人機、收割機等操作技術樣樣精通,還在全省農機手技能比賽中得過獎。
近年來,合作社生產面積由數千畝擴大到一萬余畝,作為負責人的舒綱舉農忙時節需要協調、安排各方面事務,只能擠時間操作農機。彭雙清則堅守農機“陣地”,在田間來往穿梭,有時還得協助丈夫調配農機、運送農資農具等。
熟悉彭雙清的人都夸她,無論干勁還是技術,堪稱當地女農機手中的“第一人”,也是諳熟智能化、工廠化育秧技術的女能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