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資金用在刀刃上 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

2021-06-25 13:28:15    來源:南方日報    

肇慶端州,走上羚羊峽古棧道,面前的西江靜靜流淌。

身后傳來機器作業的聲響,那是馬路對面的東河灘地片區舊城改造開發及市政配套設施項目所在地,路面平整等前期工作正在推進。

“不需要這么高級的工藝。”仔細踏勘完現場的肇慶市代建局總工程師黎金明說,可研報告中,道路軟基處理大量采用CFG樁工藝,但根據對實地的判斷和周邊項目歷史數據,部分路段采用換填石渣處理工藝已足夠,成本更低。

黎金明此行的身份是肇慶市政府性資金績效審核專責小組成員,負責對此項目申請的財政資金進行復核。

這個專責小組,還有一個更簡短通俗的名字——“大刀隊”。經統計,僅上述一項變動就“砍”下1.4億元財政資金,這部分錢將被用在其他更急需的地方。

近年來,我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面對國內外多重挑戰的情況下,用好財政資金更顯重要。如何讓每一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無效低效資金怎么砍下來?記者一線調研廣東做法。

“必須去現場”

有助于快速核減不合理內容

“去現場,直觀的印象遠比可研報告中的文字、圖片生動直接得多,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快速發現報告中的明顯錯誤、缺項漏項,核減不合理建設內容。”和黎金明同在“隊”里的肇慶市財政局投資評審中心主任陸雪峰說。

“大刀隊”的成立初衷是從必要性、規模、標準等角度對項目支出進行事前績效評估,由分管市領導負責,市財政局牽頭,市發改局、住建局、政數局等業務主管部門共同參與。“事前績效評估是起始環節,可從源頭上把控好財政支出規模、投向和效能。”肇慶市財政局副局長楊云輝說。

“大刀隊”工作流程為:“接收資料—項目交底(同時進行現場踏勘)—第三方機構初審—財政復核—出具評估報告”。其中,現場踏勘和財政復核被反復強調。

“實地踏勘這種‘一線工作法’非常有效。”楊云輝以東河灘地片區項目為例介紹,該項目首次申請金額為18.72億元,專家評審會后修改為14.76億元,第三方評估后改為14.35億元,市財政局復核后最終估算為12.15億元。相比于首次申報金額,共核減約6.56億元,核減率為35.08%。

“幾輪下來,不斷擠出財政支出‘水分’,減少不必要支出,提高財政資金投放的有效性。”楊云輝說。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財政部門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項目評估,由于涉及領域專業,大部分項目直接采納第三方機構意見。

“大刀隊”的工作流程,則新增了“財政復核”。這意味著,財政部門不盲從第三方意見,而是再次核查評估方法是否恰當、評估依據是否充足、績效目標是否明確等。在目前肇慶已審核的153個市直項目中,財政部門通過復核,在第三方的基礎上再核減5.31億元。

減錢不減標準

結合實際情況分步實現

要想更精準地砍下無效低效資金,光靠財政部門不行。“大刀隊”還發揮項目主管部門協同審核“大團隊”作用,將專業引領和技術支撐相結合,讓績效評審結果的底氣更足、更能讓人信服。

項目主管部門是把控可研報告質量的第一關,也是事前績效評估的重要力量。

來到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只見發熱門診項目工地正圍蔽施工。這里將建成1棟六層高的發熱門診樓,總建筑面積約7582.37平方米。

“項目初期申報總投資為1.73億元。”肇慶市衛健局二級調研員歐忠榮說:“我們發揮業務優勢,按‘適用先建’的原則,嚴格審查項目設備采購內容和標準,核減了部分設備設施。”

原本該項目包含建設P3實驗室,后來綜合考慮實際使用需要和運維成本,改為建設P2實驗室。加上其他調整,最終項目核減金額約5600萬元,最后總投資為1.02億元,節約了財政資金。

“不僅核減,對個別可研報告編制粗糙、質量差劣、設計方案嚴重背離實際的項目,我們會要求推倒重來;對不符合實際發展水平、條件不成熟、過度超前等無效低效項目,也會給予否決。”楊云輝介紹,目前肇慶已對2個項目整體予以否決,核銷投資額1134萬元。

但是,如何防止因過分強調節支造成項目短視?如何平衡實用性和預見性?

“首先明確‘減錢不減標準’,發展是結合實際財力和績效目標來分步實現。砍的對象是無效低效資金,讓投入的每一分錢用得其所。”楊云輝舉例:“比如某道路項目長遠規劃是六車道,但當前四車道就可滿足需求。那我們就先把六車道征地的錢和四車道路面的錢批下來。既不是一刀切直接砍到四車道,也不是一口氣開建六車道的路面。”她說,同時并非一味為減而減,如果審核時發現項目確有需要但未列支,則會進行增補。

提高評估精準性

新增調研和會商環節

造價指標欠缺、評估雙方分歧大,怎么辦?“大刀隊”采用在基本步驟上新增環節:如果項目本地案例少、設計難度大,可增加外出調研考察環節;項目核減金額大、核減內容多,則可增添項目評估情況會商環節。

即便有“大團隊”共同參與,有些項目還是超出了一般經驗范疇。肇慶國家儲備糧庫建設項目初期,就曾因難以決斷是建樓房倉還是淺圓倉而推進緩慢。

為找到合適的糧倉形狀,市財政局會同建設單位、第三方評估單位一起前往東莞、廣州等地的國家儲備糧庫,在聽取多個糧庫使用心得、了解建設標準和工程造價指標后,才對建設方案作出調整:從樓房倉方案改為淺圓倉為主、平房倉為輔,總投資減少5787萬元。

除橫向參考,當地還通過縱向比較,利用肇慶市財政局投資評審中心自2011年起積累的超5000項審核記錄,有效提高審核評估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同時,如果發現某專項支出沒有標準,我們則針對已有評價結果、歷史經驗值、市場成本等進行歸納整理、制定參考標準,不斷建立健全財政支出責任標準體系,方便以后有規可循。”楊云輝說。

數據顯示,自去年5月成立至今,“大刀隊”對工程建設、規劃類等6大類經費共153個市直項目和政策實施事前績效評估,核減19.42億元,核減率達28.88%。

近年來,廣東多地開展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積極探索,包括廣州構建部門整體支出指標體系,佛山禪城區推進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一體化,東莞長安鎮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在鎮級的突破等,在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肇慶在市政府層面成立“大刀隊”,更是在調動各業務部門積極性、發揮其行業主管優勢等方面進一步順暢機制,合力提高績效評估的科學性、精準性。

資金用在刀刃上

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

“大刀隊”的工作做法背后,是廣東連年以“前移績效管理關口”為抓手,以績效手段倒逼財政支出精準化、規范化的持續探索。

早在2018年,中央出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意見,明確建立績效評估機制。此后,廣東跟進出臺《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若干意見》,部署加快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特別是在省本級率先開展重大政策和項目事前績效評審,2019年—2020年共評審28項重大項目,評審資金421億元,核減支出達100億元。

在此基礎上,廣東持續強化績效優先導向,打造以“事前績效評審+事中‘雙監控’+事后績效評價”為重點的“三把利劍”,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推動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關鍵處、用在刀刃上。

今年以來,廣東財政堅決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的要求,財政收支運行平穩。不久前,廣東再出新政,公布《關于加強統籌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作為國務院3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后出臺的首份省級貫徹文件,該實施意見明確以加強統籌為核心,構建“大財政、大預算、大資產”格局。

“目的就是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切實增強國家和省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省財政廳廳長戴運龍介紹,接下來,廣東將牢牢扭住深化預算管理改革這個“牛鼻子”,推動打造全省統籌、全域協同、全鏈條銜接的預算管理新格局。總結推廣“大刀隊”經驗,集中財力辦大事,在審績效、控支出、擠水分的同時定標準、建制度、明規范,讓每一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多重壓力疊加,如何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揮好財政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觀調控等方面職能作用,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多重壓力疊加,如何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廣東以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為關鍵點和突破口,力爭讓每一分財政資金用在關鍵處、用在刀刃上,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提供廣東參考。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